移至主內容

坎昆協議評析:挽救談判信心 但仍不足以抗暖

2010/12/15 17:10
1,84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圖/綠色氣候基金是這次《坎昆協議》各國主要的共識,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會前也特別組成一財務專家小組,分析出到2020年時,由已開發國家每年提撥共一千億美元到這筆基金,以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暖化,財務規劃上是可行的。(張楊乾攝)

 文/譚偉恩(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


 年在坎昆舉辦氣候會議(COP16),絕對不是如部份媒體所稱的毫無建樹,除極少數的國家外,東道國墨西哥與多數締約國,終在最後關頭設法凝聚共識以達成協議,並建立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以援助貧窮國家因應地球暖化之努力,當應予肯定。 此外,COP16在管制伐林、經濟援助以及技術移轉三個面也表現不俗。然而若仔細端詳整份協議的最終版本,具體而有拘束性的內容依舊未能形諸於文字,各國還是再度將期望寄於來年,就像去年在《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中寄望於今年一樣。


主要成就 協助開發中國家抗暖

 評價坎昆會議的功過成敗,如果是聚焦在工業國家是否能提供經援,給受暖化影響甚深的貧窮發展中或落後國家這個面向,則相較於去年在丹麥舉行的COP15,此次在墨西哥召開的COP16無疑是成功的。但若就會議談判的結果觀之,目前通過的經援方案,本身可能有分配不適當的問題。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說法,國際社會在促進農業因應氣候變遷的努力上,還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世界銀行(World Bank)目前估算在接下來的至少40年,國際社會平均要支出25億美元來援助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因應極端氣候。但目前有關糧食安全的全球財政機制根本尚未成形,遑論有何策略得以有效因應氣候變遷帶來之挑戰。而這樣的制度缺乏,並沒有在本次COP16上獲得充分地討論。


氣候基金 窮國真的吃得到?

 個人認為有幾個較為客觀的判準或可用來衡量此次坎昆會議的功過與成敗;首先,表面上滿足發展中國家的綠色氣候基金,還是一塊吃不到的營養點心。最快要到2012年才知道北方國家究竟有多少誠意,就目前的會議共識來看,基金的資助來源和金額的義務分擔,在責任規劃上依然未臻明確,變數還很大。



 其次,中國在本此談判過程中的作為太過叛逆,自會議初始便率先以「公平」為由發聲,刻意迴避討論自己在《哥本哈根協定》中的承諾,以致其它新興經濟體國家有樣學樣,削弱此次會議各國達成具體碳排減量義務的可能性。


 第三,早在2007年峇里會議就已定調的「減少伐林及森林退化造成之溫室氣體排放」方案(Reduction in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REDD),在本次會議談判中相對有成,乃是因為對於已開發的工業國家來說,這是最便宜與效率的減碳機制。在歐美目前經濟還未走出陰霾之前,具體的國內碳減量立法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因此,透過支持REDD方案與發展中國家共同合作減少碳排,乃是精算之後的理性選擇。短期(約3~4年)之內,REDD可以累積不少南北國家的共識,同時營造合作氛圍。但長期觀之,若全球對於REDD的操作方式,特別是資金與森林治理的管制未能形成一套制度,前景恐不會樂觀。


 總體而言,193個國家在兩個星期內藉由COP16重新規劃了全球抗暖的新方向:坎昆協議(Cancun Agreements)。這個協議本身化解不了病入膏肓的地球暖化,但其為緩和氣候變遷擘劃了一張令人期待的架構圖,當中包含了全球碳排的測量、通報、認證方法,以及文中提及的綠色環境基金與REDD方案。一言以蔽之,坎昆會議的功過與成敗,或可謂「共識部分不足以有效因應當前的氣候變遷,但在精神層面上它挽救了世人的信心,讓國際氣候建制的賽局角力得以延續」。


作者簡介

譚偉恩,政治大學外交學研究所博士生,專長於國際公法、國際關係理論與現實主義。在校期間受國際環境政治課程的啟發,主要關注氣候議題與國際安全間的相互牽連。


【延伸閱讀】

坎昆協議評析:後京都過渡時期的解藥或迷幻劑》趙家緯 14-Dec-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坎昆協議評析:談判腳步站穩 方向仍舊不明》謝孟哲 14-Dec-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坎昆協議後續:玻利維亞 為何讓全球代表徹夜未眠》黃琳筠、張楊乾 12-Dec-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坎昆氣候會議:坎昆協議成形 朝氣候議定書邁進》張楊乾 11-Dec-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坎昆氣候會議:最後高潮 終章草案提交》張楊乾 11-Dec-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