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南管戲曲 傳承文化精神
【記者 孫曉瑜、吳翊翎/台中報導】
位於台中的五權社區大學有一門「逗陣來學南管戲」的課程,透過課程讓民眾有機會接觸到南管戲曲。張春玲老師透過示範教學、基礎身段動作、唱曲練習,帶著學員認識與體驗南管戲,並在最後成果演出,致力讓南管被更多人認識,並傳承下去。
張春玲為文化部南管戲首屆結業藝生,為國家認證的南管戲傳習者。(攝影/吳翊翎)
張春玲說南管是一個樂種,但很多人會把它誤會成一把樂器;而南管戲就是一個劇種,結合音樂和戲劇,南管音樂大約在 17 世紀後半葉從大陸福建省泉州傳來臺灣,當初因為在鹿港有生意的往來,商人會停留一段時間,南管音樂就成為了最好的休閒,後來也成立了類似社團團體的館閣。張春玲也表示南管音樂的唱腔屬於泉州腔,跟鹿港、清水的腔調是一樣的。
至於南管和北管的差別,老師說有傳說南管屬於宮廷音樂,康熙皇帝相當喜歡,樂器的聲音比較幽靜。老師也提醒到,南管有自己的樂器:例如南管琵琶,構造和現在看到的一般琵琶不同;北管是北方的音樂,聲音高亢豪邁,有很多嗩吶或鑼,現在在廟會中看到的都是屬於北管音樂比較多。臺灣南管戲屬於小梨園,又稱梨園戲,台灣目前保存叫小梨園,沒有大梨園。而張春玲現在學習的這個系統,裡面有生旦淨末丑再加兩個角色:貼和外,貼為第二女主角,外爲第二男主角。
南管音樂使用的工尺譜。(攝影/吳翊翎)
而要讓社大學員學會南管戲並上台演出,張春玲說並不容易,因為學員們並不認識南管戲,很多東西都必須重新學起:例如南管戲有自己的譜,稱為工尺譜,和現在較為熟知的五線譜和簡譜不同。透過每個星期的課堂進度,張春玲帶著學員學習聲腔、手姿、站姿、基礎口訣動作,並學習唱詞、唸白、走位、表情練習,透過一整學期的課程,學員們都可以在最後成果發表的時候,完成專業的演出,讓更多人認識南管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