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誥烽:不滿中國承諾跳票,親中美國企業紛轉向

文字-A A +A

【沃草】特約記者何宇軒報導

美國與中國過去曾經有相當緊密的伙伴關係,甚至在這段期間內,誕生了把兩國比擬為同一個國家的「中美國」(Chimerica)一詞,但自從美中貿易戰在2018年開打之後,這樣共同體關係就已消失,而原本在中國市場嚐到甜頭、替中國利益大力遊說美國政府的企業,到如今不但不再替中國遊說、甚至支持美國政府推出對中國強硬的法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指出,中國過去利誘美國企業遊說美國政府,卻在達到目的之後未兌現承諾、反而扶植中國企業、壓縮美國企業商業空間的作法,是造成如今沒有美國企業要替中國說話的原因。

左岸文化本(12)月9日舉辦孔誥烽的新書《帝國爭霸:從「中美國」到「 新冷戰」》新書分享會,邀請孔誥烽主講,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與談。

孔誥烽表示,「中美國」的概念指的是從1990年代到2010年代,當時中國與美國合作得很緊密,可以說美國與中國基本上已經合在一起了,緊密到美國彷彿是中美國的東部、中國是中美國的西部。這概念出現時,就是中美關係最密切的時候。

但是到後來,中美關係又出現了「新冷戰」的說法,這背後的觀點認為,美國與中國的分歧,是源自於意識形態與政治上的分歧。但孔誥烽表示,他這本書的論點,並不認為中美的分歧在意識形態,畢竟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以及1990年代,雙方在政治、意識型態方面的分歧,已經很明顯了,但這也沒有成為當時中美關係的障礙。

孔誥烽舉例,美國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曾在自己的自傳公開揭露,他當年在六四鎮壓之後,秘密寫信給鄧小平,提到雖然美國有很多要制裁中國的聲音,但他向鄧小平保證,他會表面迎合那些要對中國強硬的人,但不會讓這件事影響到中美的長遠合作。

既然主導中美關係改變的因素不是意識形態,孔誥烽認為,他書中論點是認為,美國對中政策有兩個主導因素,一個是地緣政治上美國的國家利益、第二個就是商業利益。

【未完;本文全文刊登於沃草網站,點此繼續閱讀】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7.10.05

何宇軒

加入時間: 2017.10.05
45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孔誥烽:不滿中國承諾跳票,親中美國企業紛轉向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54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54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