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長和宮」有三寶
乾隆七年(1742年),淡水廳守備陳士挺等倡建媽祖廟,由王世傑家族捐地。
廟名取「長和」,以期船頭行長久合作、和平共處。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
官方在竹塹城內興建新竹內天后宮後,長和宮開始被叫作「外媽祖」。
長和宮為竹塹古輕便車道的起點,陸運貨物會經過今日的城北街、境福街(樹
林頭境福宮)、東大路、經塹港富美宮,最後到頭前溪口的南寮港口。清治和
日治時代北門街商行雲集,水郊行商以此廟為為集會處所,日治時期廟埕就開
始有小吃市集聚集。
長和宮第一寶:
長和宮最早由官方倡導、民間募資興建,不僅是新竹三大廟之一,也是當時竹
塹的舖戶、船戶和水郊商開會辦公處,更是新竹地區最重要的媽祖信仰中心。
長和宮在清同治2年(公元1863年)於左側增建格局形式相仿的「水仙宮」後,
形成主次雙軸平行並列的「雙宮奇景」,為臺灣史上罕見的寺廟發展生態。
長和宮第二寶:
長和宮建於1742年(乾隆7年),廟中的媽祖神像是270多年前從湄洲渡海來台,
神像頭上的頭髮,相傳是媽祖遺留的真髮。相傳媽祖林默娘羽化登仙後,肉身火
化,留下一束頭髮,保存在湄洲祖廟。後分為三份,製作成三尊軟身神像。
「大媽」留在湄洲祖廟朝天閣正殿,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二媽」被信眾迎到南
洋,現不知去向。「三媽」就在長和宮,是世上唯一一尊相傳有媽祖遺物的神像。
信眾迎請媽祖來台時的神轎、媽祖衣飾等,也都保存在宮中。
長和宮第三寶:
新竹新樂軒北管四點睛(彩牌、托燈、鑼桿、鼓架)獲新竹市文資審議委員會審議
通過指定為「一般古物」,成為新竹市首批具文化資產身分的北管陣頭物件,
深具意義。
指定理由
1. 具有地方或族群之風俗、記憶及傳說、 信仰、傳統技術、藝能或生活文化特色:
新樂軒的北管四點睛為北管出陣之重要 傢俬,並結合民間信仰活動出陣,具有新竹地方北管文化風俗、記憶。
2. 具有地方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之深厚淵 源者:
「二十四董」等地方紳商財力支援,方有北管四點睛之製作與展現。
3. 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 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
反映新竹北門紳商豐饒的生活品味,呈現了紳商、在地技術參與重要見證。
4. 具有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
新樂軒北管四點睛以狗骨仔木及茄苳木等台灣原生種木材製作,在極有限空間,表現出多層次浮雕、工藝造型、神韻生動,甚具藝術性。
5. 數量稀少者:
新樂軒北管四點睛,雕工精絕保存成套,在台灣北管文物中甚為稀貴。
6. 對地方或族群知識、技術或流派發展極具 影響或意義:
北管四點睛結合了泉州匠師黃連吉、新竹匠師羅紀永和、林嘉澤等,更有新樂軒前場先生蕭清乞加入繪圖的行列,記錄了新樂軒在木作器物上的完美追求,體現新竹木作工藝之美。
圖 / Bihmama 拍攝 、竹松社大「公民記者」社同學拍攝
文 / 維基百科、臺灣宗教百景網站、迎曦之路網站、國家文化資產網站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