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金馬60終身成就獎:台灣新電影代表–陳坤厚導演拍出人的真善美

2023/11/25 23:00
3,12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今年「金馬60」影展以《小畢的故事》、《結婚》、《最想念的季節》、《桂花巷》4部代表作電影,向獲得終身成就獎的陳坤厚導演致敬。

今天11/25頒獎典禮,由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井迎瑞館長、女主角楊潔玫擔任獻獎人,井館長說到陳坤厚1962年考進中影,從事電影工作60年與金馬同壽。典禮中並播放了大會錄製的介紹影片,他在片中分享了對電影深厚的愛與溫暖,也表示自己跟當時四大導演(李翰祥、李行、白景瑞、胡金銓)合作的學習心得,作為金馬獎最佳導演與攝影雙料得主,在代表作《小畢的故事》40週年之際獲獎別具意義!由家人陪同上台領獎時,他表示看到舅舅當年以《養鴨人家》(李行導演)獲得第三屆金馬獎最佳彩色攝影獎時,就企盼有一天能領獎。他內心非常感謝妻子,以及中影對三代練習生的培養。

照片

照片

家境優渥的陳坤厚,民國51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與舅父賴成英學習攝影,開啟了他與電影的不解之緣和攝影之路,1971年拍《母親三十歲》時擔綱攝影師,之後參與了1972年《秋決》拍攝,1973年由李行執導改編自瓊瑤的《彩雲飛》、1975年徐進良執導,由胡茵夢、谷名倫主演,林青霞特別演出的《雲深不知處》、1976年同樣由李行執導改編自瓊瑤的《浪花》。

很快的1978年《汪洋中的一條船》更獲得第十五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當時流行的「健康寫實」路線,呈現了(民國五○年代)西元1960年代至1980年之間,台灣社會政經發展,以農村改革、鄉鎮建設為目標。陳坤厚同時期的美學風格,可以從他參與李行後期作品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1980年《原鄉人》中窺見。而他在台灣新電影時期,除了自身執導的《小畢的故事》、《最想念的季節》,也在《兒子的大玩偶》、《風櫃來的人》等作品中受到矚目。

1980年,推出第一部由他導演的電影《踏浪的女孩》(後改名《我踏浪而來》)。1982年,擔任《在那河畔青草青》監製,因該片賣座,決定與侯孝賢合開萬年青電影公司。1983年,推出由侯孝賢執導、自己擔任監製與攝影的多部電影,如:《風櫃來的人》、《兒子的大玩偶》,以及身兼導演與攝影的作品《小畢的故事》,這部改編台灣作家朱天文的小說《小畢的故事》被普遍視為「台灣新電影」的開端作品,票房賣座之外,獲得數座金馬獎的肯定,陳坤厚也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隨後,1985年上映的《結婚》改編自著名作家七等生的短篇小說,講述互有好感的藥鋪千金和農會青年,在保守年代背著家裡偷偷交往,無奈面臨現實壓力直撲而來;陳坤厚精準描繪台灣戰後年輕世代追求自由的無力與失落,獲第22屆金馬獎7項大獎提名,陳坤厚也獲個人第2座最佳攝影獎。同年,依據台灣作家朱天文所撰寫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最想念的季節》,亦是今年的致敬影片之一。

1987年9月5日,由陳坤厚導演、吳念真編劇、陸小芬主演的《桂花巷》在臺灣上映。這部改編自蕭麗紅的小說作品,該片全在澎湖縣湖西鄉菓葉村及西嶼鄉池西村與小門村鯨魚洞取景,以攝取其閩南式傳統建築特色並呈現出早期臺灣貧苦漁村意象,該片考究精細的古著,重現日治初期台灣上流社會的生活面貌,堪稱陳坤厚製作規模最龐大的電影。也讓飾演剔紅角色的陸小芬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1988年上映的《春秋茶室》甚至在第6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被選為台灣最佳外語片入圍作品,是台灣新電影重要導演與攝影師之一。

 

國父紀念館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