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作家陳維銓 多年堅持不懈
【記者 王靖雯/臺中報導】
數千年前,人們就開始製陶,利用不同的技術製陶。其中「柴燒技術」是人、土、窯、柴、火所結合而成,以自然界的力量飛舞出生動流暢的線條,揮灑自然多變的神采,甘美而意義深長、耐人尋味。而在陶藝家手中,陶藝像定格於靈動的瞬間,「韻律感搭配著作品,彷佛陶成詩,又像是把故事書寫在創作的里程,迷人且真誠。」位於台中市沙鹿區的陶藝師陳維銓老師說道。
陳維銓出生於1972年,於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陶設計系畢業,後來成立沙轆窯工作坊,取名來自1998年獲得鑄劍大師的陳天陽老師。
陳維銓專注於陶藝(圖片來源:陳維銓提供)
堅持陶藝與在地傳承
陳維銓於1990年成立工作室,名爲「銓美工作室」,投入屬於自身特色風格的陶藝創作,至今已有33年的製陶歷程。陳維銓全心投入在陶藝生活之中,也到很多地區參加展覽,展出自己的作品:有個人展、聯展,獲得許多獎項記錄。
讓陳維銓堅持下來的原因是為了傳承在地文化,多年來在陶藝創作與教學、每兩年在文化中心舉辦個人展、參與不同縣市地區的聯展。其中,在2002年,陳維銓的作品在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展覽過,那時候是聯展,展覽名稱為「柴燒之美–陶藝聯展」。今年5月底,陳維銓受邀到南投文化局文物陳列室做個人創作展,以「河豚」作為創作主題,寓意河豚圓滾滾的身體能為大家帶來好福氣。近期陳維銓才在中國大陸佛山陶藝中展出自己的作品,並說到全世界有700餘人參與此次展覽,台灣入選5位,而他也是其中之一。
此外,陳維銓在台中多所學校的陶藝教育社及教師研習課程擔任指導老師,目前亦是善水國民中小學老少共學社團、沙鹿高工綜合職能課程社團以及梧棲區中正國小課後社團指導老師。另一方面,陳維銓更擔任台中市陶藝文化協會第10任理事長、財團法人台灣工藝總會會員、南投縣陶藝協會會員、中華民國陶藝協會理事以及『港洲盃親子捏陶比賽』總策劃承辨人長達23年。
高中時期,陳維銓就讀僑泰高中美工科,後來學校有輔助設備,但缺少陶藝相關的課程老師;也因為在母校文光國小的推薦下投入暑期工作社團指導老師,於僑泰高中畢業後,陳維銓留在學校服務,開始推動台中縣學校陶藝社團、課後輔導、志工研習、教師技能周三活動、國中藝術教育與高中綜合職能社團、樂齡老少共同學等活動。
陳老師製作的作品–河豚 (攝影/王靖雯)
除了教學,陳維銓也製作各式各樣生活中使用的陶器:比如茶具、器具、茶壺、茶杯等實用又富創意的用品。陳維銓的作品都是以自然且原始的藝術形式與材質美感去製作,他會先設定一個主題方向,再以喜歡的茶器具來塑形創作。
魚《餘》系列
陳維銓說,在製陶過程中,他是全心全力的投入進去,像是把自己寫成詩、製成陶,讓更多人知道製作陶藝的意義、耐人的尋味。2021年1月,在彰濱秀傳健康園區人文藝術館舉辦了個人展,名爲「魚樂陶陶–陳維銓陶藝創作展」,陳老師最喜愛是魚《餘》系列,以台中港特產「魚」為主要創作題材:比如陶板、壺、茶倉、花器等。人們常説的年年有餘,象徵吉祥、圓滿、福氣,也是陳老師祝福大家的意思,亦成為他最為人所知的作品系列。
陳老師製作的作品–陶魚燈飾 (攝影/王靖雯)
「陶藝是吃飯的工作」,陳維銓完成一個作品得花三個工作天,從拉坯成型、修坯、裝飾、塑型,再將作品陰乾約10至15天左右;作品還需要經過素燒以及釉燒、上釉色等諸多程序。其實陶藝害怕潮濕,遇到下雨或風大就容易破裂。陳維銓的陶藝創作,不斷地推廣陶藝,期盼讓陶藝種子能夠更深入到其他國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