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服務性社團 為弱勢孩子編織希望

2010/11/30 13:31
2,33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林湘庭/中正大學報導】

  受教育是孩子們的權利,但在台灣城鄉差距日漸擴張的情形下,鄉下孩子相對於城市的孩子,家庭的社經地位往往比較低,特別在一些弱勢家庭或是隔代教養的家庭中,家長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或金錢能培養、教育他們的孩子。而中正大學裡,許多服務性社團針對這些孩子設計相關的教育課程,並融入遊戲,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中正大學校內有許多服務性社團,針對不同背景的小朋友規劃出不同的教學課程。慈青社每個月舉辦一次的小太陽成長營,專門為嘉義地區外配小孩或是智能發展障礙的兒童服務,透過話劇及遊戲的方式傳達善念給小朋友;也會隨著慈濟志工到弱勢家庭做家訪,深入了解孩子們的需要,並提供一對一家教服務,改善弱勢孩子們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而臨界點的服務範圍則是擴及全台偏遠地區的小學,以主題式的教學,將遊戲融入其中,例如主題是科學,就會用簡易實驗操作教導科學觀念,將教學融入實作,讓小朋友更容易吸收知識。不同於前面兩個社團較動態的教學方式,閱讀推廣志工隊則是以閱讀或是繪畫的方式,讓偏遠國小孩子們透過閱讀或繪畫得到啟發及樂趣。

  傳播四何承霖回想起閱讀推廣志工隊在樟湖國小服務的時候,適逢感恩節,希望小朋友能夠畫出自己心中想要感謝的人。有一位小朋友遲遲無法下筆,何承霖關心地說:「也許你可以畫爸爸媽媽啊!」小朋友帶著無辜的語氣回答:「我沒有爸爸。」何承霖聽到當場愣了一下,不過立即以正面的態度引導:「那沒有關係,也許你可以畫其他你想感謝的人啊!」小朋友聽了恍然大悟,立刻開開心心地畫出他想感謝的人。單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一方的照顧,往往容易產生自卑感,或出現認為自己不受人喜愛的想法。大學生們利用服務的機會,將他們導向正面的想法:即使缺少父愛或母愛,但仍有很多人是持續在關心、愛你的。大學生帶給小孩的陪伴與關懷是撫慰小孩心靈的最佳良藥。

  臨界點社員法律三何怡蓉說,在蘭嶼出隊服務的時候,有小朋友羨慕地問:「台灣是不是都有熱水可以洗澡?」此外,小朋友的家庭教育幾乎都是隔代教養,成長過程缺乏父母的照顧,不論是在生活環境或是成長教育方面,他們擁有的資源確實是不足。下課後,牽著他們的小手沿著海邊朝著家的方向前進,雖然只有短暫的時光,也能為讓孩子們感受到大哥哥大姊姊的溫暖。

 

照片

臨界點帶領孩子們體驗自己親手做風車的樂趣。

圖片來源/何怡蓉提供

  課外活動組專案人員張家明表示,學校一直都很肯定也很支持服務性社團的活動,希望服務性社團在累積一定的經驗後,能夠增加服務的深度及廣度,拉長服務時間,對於孩子們也會有更顯著性的影響,並融合專業所學,豐富內容的多元化。而陪伴慈青社多年的慈濟志工林女士認為,慈青社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一樣,正因為感受到這份溫暖,慈青社才能夠繼續將這份關懷傳遞給需要幫助的孩子們,為他們的童年教育增添不一樣的色彩。

  不同的社團,不同的方式,同樣都為弱勢孩子帶來希望。大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透過服務的方式回饋社會,學習並非只是埋頭苦幹或成天與電腦為伍,而應將取自社會的資源轉換為實際的付出及能量,把正確的教育觀念融入孩子們的生活。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