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學苑照顧失智長者 在遊戲中延緩退化
【記者陳姵安、蕭宥潔/彰化縣報導】長者們拿著蠟筆在圖畫紙上著色,再用剪刀沿著輪廓把圖案剪下來,這不是美術課,而是一念學苑針對失智長者認知功能,及身體功能所安排的訓練課程。一念學苑是位於彰化縣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由黃建成醫師創立,服務疑似失智、確診失智的長者,提供週一至週五,早上八點至下午五點的照護服務,除此之外一念學苑開設多元課程,包括音樂課、認知訓練、認知促進課程等等。讓失智症患者家屬能夠安心工作,不用擔心失智長者會因為自己一個人在家有危險、或者走失問題,減輕社會及患者家屬的負擔。
↑認知訓練課,紀老師及照護專員協助跟不上的長者。攝影/陳姵安
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的黃建成,自己開設診所,因為一次看診,有位長者無法清楚表達自己身體哪裡不舒服,黃醫師懷疑這位長者失智,並協助就醫,檢查結果發現該長者患有輕度失智症,由於家屬平常工作繁忙,疏於照顧,導致長者開始出現失智症狀也沒有察覺,是現今社會經常出現的問題,於是黃醫師決定開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因為家屬照顧失智症患者不容易、不方便,還要工作,白天到社區上課,晚上回到家庭和家人相處,對長者來說這才是比較幸福的生活,」黃醫師說「像是到安養院、護理之家比較沒有歸屬感,他們對待失智長者及照顧的方式也比較不同。」這就是黃醫師創立一念學苑的理由,他認為照顧失智長者的方式,並不是像一般醫療院所,有什麼症狀開什麼藥的照護方式,而是要從生活中養成,讓失智長者從一般的生活訓練中學習,包括通過課程進行認知訓練,還有帶著長者在課前及課間做健身操,教長者怎麼運動,除了能夠減緩身體機能的退化,也讓失智症的症狀有所減緩。
失智長者的學校
早上八點半一念學苑的門口,長者邊聊天邊排隊等待照護專員協助測量生命徵象,照護專員也親切的向每位長者道早安,像朋友一樣的寒暄幾句,在結束生命徵象測量後就帶著長者做健身操活動一下,準備上早上的課,在上課前有些長者會一起聊天,有的則是好奇的詢問老師今天上課要做什麼。認知訓練課藉由美術創作、記憶力、專注力遊戲,訓練長者的認知功能,還有音樂照顧、有氧健康操等多元課程。「我們設計這些運動就是想讓長者絞盡腦汁,去動腦,然後退化的慢一點,所以我們就用各種方法,例如懷舊音樂、運動,讓他們在能力所及範圍內,做他們能做的事。」
來到一念學苑的長者每週一至週五都是這樣「按表操課」,像是上學一樣。早上的課從九點半開始,十一點半結束,早上的課程主要是安排認知促進課及認知訓練課,針對記憶力、定向力、注意力等等訓練,讓長者自己動手做遊戲道具,下半堂課玩遊戲,訓練記憶力、定向力等等,讓長者動腦,減緩退化。中間有幾次休息,主要以當天長者的狀況調整,結束早上的課程後是用餐及午休時間,用餐時會觀察長者的用餐情況,給予需要的長者幫助,像是失智長者,可能會有忘記怎麼吃飯,或者忘記吞嚥的情況,如果有突發狀況,照護專員才能即時處理。下午兩點開始上課,同樣也是兩小時的課程,安排音樂照顧,用長者熟悉的懷舊歌曲,透過演奏打擊樂器伴奏歌曲,訓練長者手眼協調的能力,另外也安排一些運動課程,進行多面向的訓練,從長者熟悉且有興趣的內容,帶給長者親切感、成就感。到了下午五點是放學時間,這就是長者在一念學苑的一天。
一念學苑的照護專員及上課老師都會模擬長者會接觸到的人,像是鄰居的互動模式,加強長者和社會互動的能力、維持語言能力。在一念學苑每個角落都有時鐘及日曆,長者的教室及活動空間也都有窗戶,讓長者有時間觀念,穩定生理時鐘及規律作息。另外在環境部份也有特殊設計,像是在樓梯的轉角處有防撞貼、家具的邊邊角角也貼有防撞條、樓梯口有圍欄、廁所內都有扶手,讓長者在一念學苑能夠安全、自由自在的活動。
認知訓練 減緩退化
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等等。失智長者的認知能力會隨著病程的進展不斷退化,除了藥物治療,也可透過日常訓練,減緩退化,因此課程中所讓長者做的練習都是經過設計的。「阿公阿嬤敖早,今仔日好無?今仔日是拜幾啊?」週三早上認知訓練的紀盈如職能治療師,在開始課程前都會和長者道早安、互動暖身一下,就準備開始今天的課程。通常紀盈如都會將課程分為兩大部分,在第一節課時會發放著色紙,接著紀老師會開始下達指令,用流利的台語說:「現在我要在左上方第一朵花著藍色,樹枝要是咖啡色,葉子要是綠色喔。」,下達指令後紀老師就會開始巡堂,看看有沒有長者沒跟上或者理解上有出錯,每一桌都有照護專員在旁邊協助,確保每位長者都能跟上進度,著色結束後會請長者延著線條將圖案剪下來,這樣下一節課的遊戲道具就準備好了,照護專員會趁著長者休息時間,將桌子移動到兩側方便長者活動,把長者上一堂課畫的花瓶貼在牆上,以及畫的花集中在一起,道具擺好第二堂課就開始了。第二堂課的遊戲環節是長者最期待的部分,通過各種互動遊戲,讓長者玩得開心,同時又能達到訓練效果,表現的好的長者,紀老師也會送小禮物作為獎勵。
紀盈如說:「剛才上課除了有一些精細動作、操作、機能訓練為主,另外像剛才請長者著色就包括了認知顏色,還有一些日常生活執行的訓練等等。」另外還針對延遲長者的記憶力,設計訓練,像是第一堂課時請長者用什麼顏色著色,這個動作訓練長者能在記憶之後提取應用,達到延遲記憶的訓練效果。另外在課程中所做的著色動作、剪紙動作的目的訓練長者手部的肌肉,延緩身體機能的退化。
第二堂課的遊戲環節也是如此,像是在圖紙中找到老師指定的花,讓長者動腦,加強長者的注意力,另外找出自己畫的花瓶,將畫的花放進去,是在接到指令後,經過大腦記憶再提取,長者開始回想剛才的勞作,努力找出自己剛才完成的作品,達到記憶力的訓練。
↑準備遊戲道具,老師下達指令後,長者用蠟筆著色。照片提供/一念學苑
↑著完色,將圖案剪下來,遊戲道具準備好了。照片提供/一念學苑
↑道具準備好,遊戲開始,把老師指定的花,放進自己畫的花瓶中。照片提供/一念學苑
雖然照顧不容易 但長者開心最重要
在照顧失智症長者和一般衰弱老人有非常大的差異,失智長者他們沒辦法像其他疾病一樣,看到明顯的進步,像是中風病患,經過三個月的訓練,他們可能在身體功能上就有進步,三個月後就可以開始生活自理,但失智症會隨著年紀、家庭環境,或者沒有進行任何功能訓練,就會慢慢退化,「但失智長者沒有退化,能夠維持就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了,」職能治療師紀盈如說「維持就是進步,只要長者能夠記得在失智據點的環境、記得他在這邊的訓練、老師、所有開心的時光,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且失智症會有記憶力的問題,或者認知功能的問題,到中度失智可能會有精神問題,例如:妄想、幻聽,出現各種症狀,比起一般長者照顧難度更高。
七十五歲的游阿嬤,本是診所慢性病患者,因為阿嬤每次拿藥及接收衛教時,出現異常行為,執行長李紋紋判定阿嬤疑似失智,並將阿嬤轉介到失智據點處理,經過檢測,判斷阿嬤疑似失智。因為失智症出現精神行為症狀,阿嬤總是以自己很忙、要在家守著家裡物品,以免被偷為由,拒絕到一念學苑。經過評估,李紋紋立即聯繫阿嬤家屬,請家屬帶阿嬤來據點熟悉環境並了解據點的照顧模式。
一念學苑針對阿嬤的情況,採取相對應的照顧模式,例如:當阿嬤產生妄想、幻聽幻覺精神行為症狀時,耐心的安撫並讓阿嬤知道,照護人員了解她也支持她。由延緩失能課程,誘導阿嬤參與,藉由動腦與運動,轉移負面情緒,不經意的讓她覺得自己贏得遊戲,因為有了成就感而喜歡來上課等等。讓阿嬤保有能做事的能力,自理生活上的簡單工作,工作人員會陪伴並善後,現在阿嬤也逐漸習慣一念學苑的生活,不會再抱怨東西被偷,也學會分享,帶食物給照護人員。
「一念勝萬年,一心不亂,是一念學苑名字的由來,也是我們希望來這邊的長者都能心無雜念,我們是以這種心情來照顧長者的,」執行長李紋紋說「我們每天都會問長者今天過得開不開心,這才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事。」
一念學苑未來與展望
部分長者因為退化,出現反應遲緩、身體機能變差、記憶力衰退等等現象,就會過於挫折,選擇待在家,因此他們的能力越來越差。輕度失智的時候,會出現記憶力、定向力、語言能力等認知問題,導致社交能力變差,但越拖越久到了中度失智,已經無法分別季節、認不得朋友、無法生活自理,開始出現一些精神問題,衰退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如果能早一些,在輕度的時候就到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能維持在輕度失智時間更久,不會太快退化到中度,雖然失智症是不可逆的,但他們還是可以正常的停留在社會、家庭。
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一次能夠照護的人數不多,一念學苑有十七位長者,已經是一個據點的上限了,加上老年人口數逐年上升,且老年人更容易罹患失智症,在這樣的情況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存在更重要,職能治療師紀盈如說:「台灣一個縣市大約只有二十個據點,現在老年人口數逐年增多,據點的數量明顯不足,現階段增加據點的數量是最重要的。」面對這樣的問題,李紋紋說:「我們也開始規劃在其他區來開設新據點,我想盡我的力量幫助更多失智長者。」除了增設據點,也需要更多長照的專業人員投入其中,一念學苑鼓勵年輕人加入長照服務這個大家庭,並訓練他們成為專業的照護人員,服務更多需要幫忙的失智長者,減輕失智長者家屬的負擔。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時,看著失智長者從一早到一念學苑、上課、午休,可以發現失智長者和一般長者的不同,在教室時,就有一位老奶奶重複同樣的話,告訴身旁的照護人員、老師,課堂中著色、剪紙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容易的事,但對他們來說卻要多花些心力,透過這次採訪也更了解失智症,照顧失智症患者的不容易。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