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者的百味人生 石頭湯的人生百味
標題1 無家者的百味心情 由街頭生活體驗
無家者1 陳先生:
「我身上的存款的存款在台北被騙,然後我去報警警察也沒有抓到人」。
旁白1
在現今台北的大都會中,大部分的人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然而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總會發現有人無家可歸而在街角處蜷曲著身子,利用由紙板建造的臨時居所來當作家! 這群無家者被叫做街友,如同陳先生一樣,成為街友的主要原因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簡單:可能因為是本身的個人因素,像是健康問題、被遺棄的受害者等,也可能是因為社會問題而導致他們不得不露宿街頭。
無家者2 無家者 林小姐:
「我兒子也跑掉了,我有一個兒子37歲了,他跟一個女朋友走了」。
旁白2
有家可回的人們也許對街友們抱著很大的疑惑。
志工者1 陳同學:
「我覺得很蠻震驚的,就是因為本來我以為就是無家者,就是有手有腳不工作的人,然後我現在才知道他們有工作,但是他們也不想待在那裡」。
旁白3
甚至,很多人對街友是以媒體負面報導、刻板印象、世俗框架等等來評論或批評他們對於生活不抱持積極目標;部份也會覺得他們是具有攻擊性或傳染病毒的媒介,所以每每遇上遊民總是避之唯恐不及,或是視而不見。
旁白4
根據台北市社會局統計,2022年台北市無家者在10月至12月,在關懷遊民的次數上高達8萬5000多次
這群無家者雖可以向市府相關單位或社福機構尋求一些援助,但是台北居大不易,很多人總是無奈地回到「熟悉」的街頭來解決住的問題。
標題2 石頭湯計畫 募集群眾力量
「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計劃負責人怡甄:
「『石頭湯』的名稱的由來,是源於兒童繪本故事,有3名飢餓的士兵來到窮困的城鎮,在苦尋不著食物的情況下,突發奇想用石頭燉湯,並告訴好奇的村民只要也貢獻一些食材就可分享,於是村民就把自己有限的蔬菜、肉類、香料等食材投入鍋中,在眾人齊心協力下煮出一鍋美味料理,不只士兵,連貧窮的村民都飽餐一頓。
旁白5
「石頭湯」計畫就是把這個理念發揚,並在社團上招募志工,自 2014年起,共超過7000人次響應。在許多危難事件中,見證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因為社會上無論是個人或團體常有滿滿的愛心,湧向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也加入這個助人行列,可是不同於急難救助的方式,協會同仁選擇從街頭出發;邁入第九個年頭,用各種創意行動,持續發起各項群眾計畫,用7000人次的愛心來關注都市貧窮議題下的無家者們,並且致力成為在路邊席地而寢的街友們的「引路人」。
「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計劃負責人怡甄:
「我們是使用剩食,就是剩餘的剩,食物的食,那這意思就是我會提前幾天會去市場,菜市場的老闆老闆娘,我們會跟他們說我們會辦這一場活動,那他們會很有意願去捐蔬菜水果給我,他們會捐可能再過兩天就要下架了,狀態沒有那麼好的蔬菜水果」。
標題3 由你我做起 培力成為無家者「引路人」
旁白6
協會在每一次的實際行動之後,都會由工作夥伴們帶著參與者進行反思活動,藉由討論無家者在街頭的困境和難處,引導參與者思考自身和社會關係的連結,培養主動關懷社會的公民素養;回到學校、工作與生活,從關心身邊的人開始,讓同理心從社會角落潛移默化至日常的人際互動。
志工2張同學 訪談:
「他們很需要幫助,然後我如果有餘力的話就可以用自己一點點力量」。
旁白7
協會的宗旨強調他們不改變人,而是改變街頭的風景,使街頭成為明亮友善的地方,運用實際行動使人們願意注意與關心周遭的人事物,形成緊密的社會保護網。例如街頭尾牙送餐活動。2015起風雨無阻地每年舉辦,向大眾募集菜色、人力,陪伴無家者度過熱鬧溫暖的新年。
協會創辦人巫彥德 訪談:
「他並不是一個幫助街友的活動,我覺得他更是一個幫助路人的活動,他幫助路人去知道你怎麼去幫助別人,怎麼去回憶他自己的這種悲傷,或者是看到他們的無奈感無力感,幫助人走出那種無力的一種行動,所以那時候焦點就整個轉一個方向,變成是培力社會大眾來參加的一個活動。」
協會活動負責人雨軒 訪談:
「我們就相互協調,之後就集結了很多不同的,關注貧窮議題的友好組織,我們就請民眾,就是我們就跟民眾募物資,就包括食物類的還有防疫類的,我們就把這些物資都包成物資包然後發給街上的人」。
旁白8
正是抱持幫助「路人」而非街友的轉念,活動進行的過程中,重視的是社會的培力,並由教育做起。媽媽帶著小孩一起來發餐,也有許多國中生,藉由與人生百味的合作,一起為街友送上幸福。
參與志工 學生家長林女士訪談:
「那我因為站在我的角度來講,我大概看了一些他們一些無家者的故事,那我覺得很多人可能都不是我們想像中他好吃懶做,或者是因為很多意外,他才掉落變成無家者」。
無家者3 李先生:
「謝謝他照顧我還有,林社工幫助我們大家,所以我們才有今天,一直進步」。
旁白9
受幫助的人一直進步,付出溫暖的人也一直成長,這就是社會的培力,「石頭湯」的力量。在大都市中走過、路過,或許我們都知道無家者的存在,但我們如何開口去幫助他們,就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如同社會上的人生百態,雖然無法幫助到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但只要我們願意付出自己的一份心力,社會就會多一股暖流,透過彼此間的響應,力量的擴散,溫暖更多人,讓我們一起努力,對於街頭事不再視而不見。
記者尤文遠 高弋翔 黃品鈞 張朝凱 陳建丞 李廷緯 潘晉緯台北報導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