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一:蘇澳白米社區 不產白米產木屐
NS:師傅製作木屐聲
OS:不知道您是否有穿過木屐呢?來到宜蘭蘇澳的白米社區,造訪的遊客們正賣力地敲打著木屐,運用工具雕刻出形狀之後,還需要將木屐上的藤條上色,才能製作出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
OS:白米社區舊地名為白米甕,其實並沒有生產稻米,而是因為獨特的自然因素,使得石灰岩在此變質,沈澱的石子看似像一顆顆的米粒,也是社區名字的由來。
標二:走過艱辛歲月 村落展現新風貌
OS:這裡和多數傳統鄉鎮一樣,如今都面臨著年輕人口流失、鄉村人口老化等問題。同時因為早期礦工產業發達,水泥工廠林立,導致環境污染的狀況層出不窮。
蘇澳鎮永春里里長張盛國bite:
最主要就是人口老化啦,阿少子化年輕人留不住阿,都往外阿,這邊也沒有什麼發展的空間。我們這邊你說就業的話,只有化工廠跟台灣水泥,其他沒有什麼工作了。
NS:環境音
OS:當地許多居民為了改善社區環境,以及對於舊時穿在腳上的木屐,具有難忘回憶。於是村民們便攜手合作,利用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透過發展木屐工藝,期盼能改善生活環境,同時讓更多民眾認識到木屐產業。
白米社區合作社主席林瑞木bite:
那這幾年呢我們就是從社區營造的角度來推動,那以木屐這樣的文化傳承,希望說能夠延續,然後找回這個白米社區的一個,永續發展的一條路。
標三:一雙亮麗木屐 背後大有學問
OS:而要製作出一雙耐穿的木屐,背後過程可不能馬虎,除了延續老師傅的精湛工藝之外,木屐本身也必須使用較輕的木材,才能穿得舒服,同時又不顯得笨重。
木屐師傅鄭向凌bite:
我們現在可以做木屐的木頭大概有梧桐樹、山黃麻跟江某樹,這三種木材它比較輕,那台灣檜木它比較不適合的原因,是它本身適合作藝術品阿,因為它本身質地,木頭的質地比較軟,然後它的重量比較重,所以如果用作穿鞋子的話,反而會顯得走路起來會比較笨重。
標四:館內木屐導覽 訴說木屐故事
OS:來到白米木屐村,除了體驗手作工藝,也能跟著解說員的腳步,聆聽在地文化產業的點點滴滴。在這裡看到的所有木屐,都是工匠師傅們用心製作而成,每一雙木屐的背後,也都有著屬於自己不同的意涵。
遊客趙先生bite:
這個傳統木屐是我們以前台灣人,老一代的人的傳統工藝。可是現在時代不大一樣了,都凋零了。我們以前台灣人辛苦的一面,也應該把它(木屐工藝)保存下來。
白米木屐村導覽員蕭玉珠bite:
從環境呀再到產業的部分,他們就會知道說為什麼這邊會有一個木屐館,不是因為要做生意來開這個店,而是為了這個環境,然後我們希望這裡有不一樣的發展,也可以了解到這個地方阿,其實有很多不一樣的小故事。
標五:社區重獲新生 成社區營造典範
OS:走過環境污染與產業外移,如今的白米社區,正積極的推動地方創生,也持續透過環境教育等方式,維護社區周遭的自然生態。下回民眾來到蘇澳,不妨能來到這裡走走,看見地方更多不一樣的美好。
NS:(白米木屐村讚不讚)(讚)(好不好玩)(好玩)
採訪撰稿 陳明洋
攝影剪輯 陳品翔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