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慶京緬懷星雲大師的體念及懸念
融合儒、釋、道的信仰內涵,台灣民間習俗對逝者百日的追憶懐思,兼具文化傳承及家庭倫理維繫的意義,是送別逝者一個重要的日子。5月15日是星雲大師住世緣盡,以97高齡辭世於佛光山開山寮的一百天,緬懷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法的信念,期許兩岸人民擁有和平幸福的畢生最後懸念,以及對社會各階層民眾的關懷體念,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以一位事業經營艱困之時,承大師關切體念的企業工作者,實有無限悲懷。
沈慶京表示,當今台灣社會各領域繁榮發展,對其中崢嶸有成者,社會上喜以「大師」稱之。事實上,大師名號至為崇髙,原係佛的十尊號之一。而在《史記•卷121•儒林傳》中,司馬遷也務實的給「大師」訂了崇髙標準,是指學問造詣很髙,為人所法者,以此覯之,星雲大師實至名歸。
累積星雲大師弘法80餘年的體驗,「人間佛教」就是佛法,「有佛法就有辦法」。他的佛法博大精深,智慧長留人間,影響不可限量,沈慶京只能瞻仰敬佩;而身為一位企業界人士,對大師為弘法而創建的數字所呈現的艱辛歷程和責任承擔,就有更深刻的體會。1976年大師在佛光山開山迄今56年間,於全球創建300餘所寺院,全球信眾達數百萬,全世界跟隨出家的弟子逾兩千人,「法水長留五大洲」,是多麼不容易的一項普照工程。
沈慶京說,大師特別重視以教育、文化弘揚人間佛教,也有數字佐證。教育方面,先後創辦美國西來、台灣南華、佛光,澳洲南天及菲律賓光明等5所大學,並於全球創建16所佛教學院,近百所中小學和多所幼兒園。文化方面,大師著作等身,出版發行著作395冊,逾4000萬字。除設立電視台及報紙外,其他公益性圖書舘、美術館等散布各地,彰顯大師以文教關懷社會的良苦用心。
大師原籍江蘇,他對文教及宗教公益活動的推動也遍及江蘇各地。如成立揚州講壇、捐建揚州鑑真圖書舘、復建南京天隆寺及宜興大覺寺等,期能以交流活動促進兩岸和諧。沈慶京多年來致力兩岸京華城的打造興建,早年台北京華城和近年揚州京華城開幕時,星雲大師都不辭辛勞與多位法師親臨現場誦經祈福,讓會眾及威京集團同仁感念不已,也讓沈慶京對星雲大師體念企業經營者艱困待解的慈悲身影永記不忘。
沈慶京猶憶揚州京華城揭幕之日,威京集團正處於財務瓶頸的紓困階段,連向法師表示感恩的隨喜錢也沒凖備,只是送了一張面額千萬元台幣的支票,由佛光山第一代大弟子慈容法師代收。據實向星雲大師説明並致歉,大師和藹的要他不要掛在心上,並且向在他身旁的慈容法師取回支票退還。沈慶京表示,「這是我真誠的心意」,又送交慈容,大師再次取回支票交還給我,並説:「威京集團仍處於財務困境,我們先收下你的心意,待集團財務好起來時,再請幫忙佛光山。」當時大師的視力已欠佳,但以慈悲心一再迅速表達關懷的至誠,深深感動了沈慶京。
星雲大師生前常提示他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沈慶京在那一年的「揚州經驗」中充分體會了。大師對個人或個別企業是服膺這種「給人希望」的哲學,對於「給台灣希望」、「給兩岸人民希望」的大問題、大方向上,大師更時刻不忘期許「讓兩岸人民共同擁有和平幸福」。幾年前,他的眼力還可支撑文章的寫作之時,他就常在報刊發表促進兩岸穩定和平發展的論述。
沈慶京說,星雲法師甚至前幾年,他的行動還方便之時,我們還可看到他搭機到掦州的「揚州講壇」演講。在「人間衞視」的轉播中,滿埸大陸民眾聚精會神、專心聽講的神情,令人感動大師在耆壽之年,仍不辭辛苦奔波兩岸之問,目的就在推動兩岸交流,以期促進兩岸穩定,有助維護世界和平。我們能否做到,不少人認為是星雲大師的最後懸念。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說:「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星雲大師圓寂百日,離我們還不算太遠,何況他4000萬字的著作都還在,覓尋大師的智慧並得到啓發應該不難。
2002年星雲大師蒞臨台北京華城為民眾祈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