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名醫深度剖析電子煙、加熱菸對青少年影響
台大醫院家醫部郭斐然醫師受邀參加臺灣兒科醫學會第254屆學術演講會醫學的科學、倫理與法律講座,主講「新興菸品對青少年的影響」,呼籲醫事人員面對菸商行銷要能辨別偽科學的誤導,並堅持新世代拒絕任何菸品、無尼古丁成癮的價值。
郭斐然醫師首先談到新興菸品的危害,電子煙、加熱菸有相似的毒物學成份,引起肺傷害;也都標榜「非燃燒」技術,並且都使用「減害理論」推銷,阻礙戒菸,而且事實上電子煙、加熱菸都一樣是尼古丁成癮,也一樣吸引青少年使用。
郭醫師指出,青少年腦部尚未發育成熟,尤其前額葉容易受到尼古丁影響,導致情緒控制、衝動、注意力、學習障礙等問題,而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使用傳統紙菸的風險增加2至3倍,使用大麻風險增加至3.5倍,同時併有酒精及其他物質濫用的風險。
郭醫師進一步指出,菸商利用青少年好奇、愛冒險的心理,對青少年加強行銷,導致青少年新興菸品使用率倍數成長。菸商以「減害」觀念宣傳新興菸品,誤導不會產生二手菸,以達到所謂「無煙世界」的虛偽目的。事實上新興菸品仍有二手菸,並持續尼古丁成癮,吸菸者轉換使用,只是降低戒菸意願,並持續吸菸的危害。菸商利用各種新媒體散布似是而非的言論,是一種新型的認知作戰。
對於菸商提出的菸草減害理論,郭醫師剖析,菸草減害理論的基礎是吸菸者無法戒菸,故選擇仍然有害的菸品作為減害方式,但事實上並無科學證據預測誰無法戒菸,因此站在公共衛生的立場,對任何吸菸者皆應鼓勵戒菸,困難戒菸者更應加強菸害教育,並且有可能成功,不應剝奪任何吸菸者戒菸的權利。
為對抗菸商的減害理論,郭醫師提出「生物、心理、社會」的菸害分析模式:吸菸不只是生物(身體)的危害,在心理方面則會造成尼古丁成癮,導致焦慮、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憂鬱、自殺的風險。在社會方面造成經濟損失,並剝削勞動者、身心障礙者,導致社會不正義。郭醫師強調,以「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分析新興菸品,完全沒有菸商所說的「減害」的效果。
郭斐然醫師還指出,台灣112年3月22日已實施菸害防制新法禁止電子煙,並將加熱菸列為「指定菸品」,必須通過政府「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才可上市,然而「健康風險評估」一詞會讓民眾以為加熱菸是「較安全的菸」。政府應採用美國使用的「上市前審查」才能避免誤導民眾。此外,健康風險評估應避免20歲以下民眾使用菸品,審查辦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七款明定,加熱菸申請應檢附「致未滿二十歲之人及初始吸菸者,使用該產品之研究資料」,也必須納入第五條的核駁要件中,才能從嚴把關。
感謝 臺灣兒科醫學會、郭斐然醫師提供完整資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