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表現出自然之美 排灣族與魯凱族的故事 屏菸 1936 文化基地 《斜坡上的子民 Kacalisian》常設展
賴韋伶|報導
位於屏東的屏菸1936文化基地,近期設有許多的展覽,其中在屏菸16號倉庫3樓展覽的《斜坡上的子民 Kacalisian》,介紹的是台灣屏東兩大原住民族群,排灣族與魯凱族的故事。而標題上的「Kacalisian」是自古以來,南臺灣的排灣、魯凱族人的自稱,意味著從創始神話時期,族人們便世世代代真實的住 在斜坡的土地上,在斜坡土地上永續繁衍族群的人文藝術與命脈,是名副其實生活在斜坡土地上的「斜坡子民」。
屏菸館常設展《斜坡上的子民 Kacalisian》總共分成六個展區可讓民眾參觀,分別是「炊煙的祝福」、「時間的景色」、「母親之河」、 「庭園中的故事」、「家屋的日常」與「群山的環抱」。除了這六展區之外,裡面還有一個特展,「山的氣息.森林之音排灣族口 鼻笛特展」,讓大家去更加認識這些原民文化。
場內工作人員表示,「母親之河」是很值得去看的一個展區,因為河流,是母親也是族群的根,「母親之河」訴說早在幾千年以前,幾條溪流,像是達瓦蘭溪、四重溪、牡丹溪等河流就已經形成了,進而繁衍出排灣族和魯凱族的創始故事和人文藝術,可以說是排灣、魯凱族文明的母親之河。用投影動畫的方式表現,呈現出河流的流域故事,像誕生、共生、衝突和繁盛,所以這是場內工作人員覺得很值得去的一個展區。
口鼻笛的介紹
而特展「山的氣息.森林之音排灣族口鼻笛 特展」,也是場內工作人員認為一定要看的特展,介紹到介紹排灣族口、鼻笛,不僅是以人的氣息吹奏,同時也是來自山與風的氣息,彷彿是森林間各種自然之聲的和鳴。而排灣族雙管口、鼻笛,可以反映族群的生活型態、文化、 詞彙、音樂特色及工藝之美,原本口鼻笛一般只能由男人吹奏,是彰顯貴族階級、勇士身份的一種方式,但現今其實男女都可以投入這個 文化傳承的行列。
至於現在口鼻笛的文資保存者,像是達瓦蘭許坤仲老師,年少時期就跟隨父親吹奏與製作,但當時學習製作雙管笛並沒有教育的步驟和方式,父親只跟他說「要用心看、慢慢作」,而他則在旁邊觀察學習。許坤仲老師對於排灣笛的傳達與應用活潑開放,又承襲藝匠之家,擅長為笛管刻文雕飾,讓其在音樂性傳承外有視覺藝術的表現,成為最大特色。展內放置了口鼻笛供觀賞,還有影片,戴上耳機,沉浸式的去聽那美妙的口鼻笛音樂之美。

■中間那幅名為《山地龐克-神》,外圍則是作品《N1》。攝|賴韋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