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緩拯救餐飲業商機

文字-A A +A

李芃|報導

  從去年 9 月開始,新冠疫情的情況已明顯趨緩許多,疫情肆意影響整個台灣的經濟發展,其中對餐飲業的衝擊較其他業者要大一些,民眾外出用餐意願疑慮,飲食習慣轉為使用外送服務居多,餐飲業營業額大幅下降。隨病毒的趨緩漸漸人潮回流,餐飲業逐漸復甦,士林夜市便當店食來運轉老闆王承偉對此表示,目前店裡客流量是爆發前的兩倍之多。

  王承偉說道, 去年 12 月開始感覺到明顯的客流量變化有所增長, 夜市逛街的民眾人數也大為提升。王承偉認為,隨著解封後顧客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店面的擴增,人流數量會成長到比疫情大爆發前還要好,原先店裡的擴增空間在四年前就有所準備,但當時疫情爆發後客人內用意願不高,導致擴充空間無法被使用到只能暫時擱置。

  有關餐廳疫情前後來自固定成本的壓力和營業額問題,王承偉解釋道,其實都是入不敷出,尤其疫情爆發的第一年,每個月都會虧損 10 ~ 20 萬,到第二年之後,顧客漸漸習慣疫情下的飲食模式, 營業額才稍微提升,加上公司行號沒有管制人流,漸漸的營業額就增加。

  疫情爆發時民眾的飲食習慣轉為使用外送服務居多,因此外送訂單數量至今為止依然穩定增加。對於與外送平台合作所帶來的影響 及抽成問題,王承偉回答,只能採取薄利多銷的方式,至少會有現 金流的出現,不然貨物食材都將浪費無法銷售導致賠錢, 雖然外送 利潤會比原本自己內用售出來的少,但至少可以維持店裡的基本營 運業績。他也提到,店面較早期就選擇與外送平台的合作,當初合約簽約抽成外送平台抽取三成到四成的金額,店面利潤都因為外送平台的關係減少了許多,本來的利潤能夠到是五成,經過外送抽成 後剩下的利潤必須進行調配,例如食材成本的調整以及人事管銷等問題。

  當時商家對於疫情病毒應變措施,王承偉補充,很難有什麼開源,所以主要就是節流,員工的人事上面去作分流,其他的也無法多做改變,推出的活動效果都不太好,因為主要是沒有人流,市場上面沒有消費者,推出的活動只有少數願意出門的顧客獲利,當時店裡有公益服務,讓經濟上面有問題的民眾來吃免費一餐,幫助他們渡 過艱難的時刻。

■內用顧客的人潮回流。攝影|李芃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5.22

文化一周

加入時間: 2007.05.22
747則報導
380則影音
34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疫情放緩拯救餐飲業商機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78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78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