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流失文化斷層 卡那卡那富族盼尋回部落認同

嵌入:
文字-A A +A

NS:部落族人唱歌聲 

 

標一:感念河神庇佑 卡族遵循傳統祭儀 

 

OS:歡樂的唱著傳統歌謠,這裡是位於那瑪夏區卡那卡那富族的河祭,為了感謝上蒼給予豐富的河流與糧食資源,卡那卡那富族每年都會舉行「河祭」與「米貢祭」,也是他們最大的兩個祭典 

 

OS:在卡那卡那富族,河祭是一個神秘且充滿敬畏的儀式,族中的男子會配戴漁獵工具和火把,凌晨就會出發前往楠梓仙溪,過程中必須抱持肅靜。 

 

OS:卡那卡那富族的漁獵方式,多樣且充滿智慧,其中最特別的,會把具有輕微毒性的魚藤,敲碎丟入河中,讓魚類暈厥,就可以快速抓到魚,而在捕到需要數量的魚後,會把地瓜放入河裡,做到解毒的作用,讓其他的魚能夠恢復清醒,繼續生長。 

 

標二:部落族群僅百人  文化保存成難題 

 

OS:卡那卡那富族具有許多的生活的智慧,靠著口耳相傳一代一代傳承,但因爲2014年族群才被正名,跟鄒族做區分開。許多族人,對於卡那卡那富族的認同感不足,加上族人人數只有約400多人,文化的傳承與族人的凝聚力,成為卡那卡那富族的一大難題。 

 

Bite(卡那卡那富族青年會會長  巴尼) 

都是斷層,參加人數,永遠都是那幾個,都沒年輕人。年輕人有,但是很少,頂多是湊人數,講明白叫湊人數。 

 

OS:為了工作機會,部落的很多年輕人力都外移,四散各地,但文化想要傳承下去,最重要的是年輕人對於部落的認同感,要先讓他們有回歸原鄉學習的心。 

 

Bite(卡那卡那富族青年會會長  巴尼) 

我覺得文化是要扎根,你必須要犧牲,青年必須要犧牲,做這個文化的事情,文化才可以傳承。 

 

OS:為了召集所有青年,產生凝聚力,卡族的年輕人成立了青年會,每年選幹部,有人教學,有人負責網路的宣傳,讓卡那卡那富族的文化保留,更加完善。 

 

標三:青年流失成斷層  向下扎根學母語 

 

OS:卡那卡那富族所在的那瑪夏區,以講布農族語的人居多,所以很多青年更加擅長講布農語,或者只會講中文,只剩下老人家會講卡族語,這讓他們的語言面臨瀕危問題,所以卡族人一直希望能復振他們的語言。 

 

Bite(卡那卡那富族發展協會祕書長  謝威) 

語言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是一個核心,因為祖靈並不知道你們在講什麼 

 

OS:因為青年還有認同感,以及凝聚力的課題需要努力,加上受布農語和中文的影響較深,語言的推動,就希望先以國小及國中開始著手,讓國小的學生,就擁有族語的原生環境,像是唱兒歌或者是講族語。 

 

NS:部落兒童唱兒歌 

 

標四:祭典凝聚認同感  發揚族群與文化 

 

Bite(卡那卡那富族發展協會祕書長  謝威) 

那我們卡那卡那富族,有自己的語言,所以我們希望說我們可以把,卡那卡那富變成我們,卡那卡那富自己在生活上的用語,並不要使用布農語,也不要使用中文,我們是使用卡那卡那富族語,就是營造一個,我們使用卡那卡那富族語的環境。 

 

NS:祭典歌聲 

 

OS:除了向自己的族人傳遞文化,卡那卡那富族也會在祭典中,邀請各族以及非原住民,一同跳他們的族舞,參與傳統遊戲,以及向他們介紹河祭的器具,將卡那卡那富族的,各種文化傳遞給各界。 

 

OS:卡那卡那富族樂於將文化,教給部落以外的人。每年河祭,東華大學民族舞團的學生,都會共同參與祭典,學生們對於卡那卡那富族的族歌、舞蹈也都很熟悉,越多人知道卡那卡那富族的文化,就越容易被保留。 

 

OS:每年的河祭與米貢祭,都是卡那卡那富族最重視的時刻,除了凝聚族人的感情,讓族人接觸自己的文化,也是讓外界了解卡那卡那富族的機會。 

 

Bite(東華大學排灣族學生 亞崗) 

卡那卡那富的文化,其實也是一個激勵他群,在做自己文化上很重要的一個動力,最少人你看,很少人真的很少人,可他們還是很堅持做。 

 

Bite(高雄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組長 葛書宏) 

所以未來在文化推廣其實,不一定是要用實體的方式,去進行項目,可能用線上,用數位的方式讓他更擴逸到網路的世界,不只台灣看得到世界都看得到。 

 

OS:如今祭典、文字這些無形的資產,都能透過影像紀錄,讓文化保留更佳方便,但傳承的重擔,還是要由族人自己扛起。 

 

Bite(東華大學排灣族學生 亞崗) 

我們要賺錢,我們又要……可能有負債,或是又要傳承文化,其實老實說,對於原住民的壓力,我們每個人都超人,都是壓力很大。 

 

OS:傳承的路任重而道遠,除了平時要賺錢生活,也要同時投入心力,顧及文化的保存,在這之下,還有背負許多對於原住民受到的刻板印象與凝視。 

 

Bite(東華大學排灣族學生 亞崗) 

最主要是,大家喜歡把原住民做成業化,可是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情,因為商業化的包裝,跟商業化的呈現,會也是另外一種的凝視。 

 

OS:只有參與並學習,才能真正的了解一個文化,他們期望文化的多樣能夠被尊重,文化的傳承能夠被支持。 

 

NS:族人合唱歌聲 

 

台呼 

記者 陳詠妤 文及均 採訪報導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1.10.11

世新Online

加入時間: 2011.10.11
3,333則報導
2,985則影音
572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2:58

力抗罕見白血病 用「美人腿」走出奇蹟

2024-06-05
瀏覽:
4,969
推:
1
回應:
0
5:52

海廢處理妙方 廢漁網滑麗變身

2024-06-02
瀏覽:
4,674
推:
1
回應:
0
3:06

百年工藝迎新生 漆藝走入你我生活

2024-06-02
瀏覽:
4,736
推:
0
回應:
0
1:40

鎔金薪傳 溫清隆金工之路

2024-06-02
瀏覽:
3,317
推:
0
回應:
0
5:20

化災為福 以原生種重新站起

2024-06-02
瀏覽:
8,691
推:
3
回應:
0
1:40

泥作工藝—傳統技藝的亙古之美

2024-06-02
瀏覽:
5,840
推:
0
回應:
0
1:37

越式洗髮盛行 一條龍服務超吸客

2024-06-02
瀏覽:
2,932
推:
1
回應:
0
1:39

精雕細「啄」排灣族圖騰 塗南峰藉木雕重獲新生

2024-06-02
瀏覽:
8,922
推:
0
回應:
0
1:34

高齡劇團偕青年 懸絲技藝盼流傳

2024-06-02
瀏覽:
4,223
推:
0
回應:
0

青年流失文化斷層 卡那卡那富族盼尋回部落認同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62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62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