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 傷鳥的避風港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徐玉淳、張智凱/台北市報導】台北市信義區和平東路的小巷中,嚶嚶的鳥叫聲此起彼落。走進屋內,台北鳥會野鳥救援中心的副組長李佳璣正在裡面幫助一隻珠頸斑鳩檢查以及清理眼睛。除此以外,中心內還有白頭翁、野鴿、黑冠麻鷺、麻雀等鳥類,這些都是被民眾或公家機關救援來的傷鳥,呂佳璣以及中心的人員平日會對牠們進行照顧,待傷鳥康復後再進行野放。

鳥會及救傷中心的背景

台北市野鳥學會成立於1973年,是由一群關心野生鳥類保育及其棲息地環境的社會人士組成,以維護野鳥族群繁衍以及自然環境保育為宗旨,平日會舉辦賞鳥、講座、志工培訓、鳥類博覽等活動。此外,野鳥學會也於1992年成立野鳥救傷中心,為野生的傷病鳥類提供醫療,並在野鳥康復後帶進行野放。


↑救傷中心副組長呂佳璣幫助中心內的珠頸斑鳩清潔及檢查眼睛 攝影_徐玉淳

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位於台北市信義區,救傷中心有兩名專職人員,大部分時候靠志工來維持,目前約有40名志工。救傷中心副組長呂佳璣是兩位專職人員之一,大學畢業於資訊管理相關科系,最開始接觸到鳥會是因為以前工作的同事撿到一窩白頭翁的幼雛,擔心自己沒有能力照顧,於是透過網絡查詢找到鳥會,將幼鳥交給鳥會收容,進而認識到鳥會。之後呂佳璣進入鳥會當了數年的志工,後來鳥會救傷中心出現了行政職缺,呂佳璣就擔任了這份行政工作直到現在。


↑呂佳璣幫助傷鳥清潔眼睛 攝影_張智凱

照顧傷鳥以及野放訓練

救傷中心平日會接收公家機關或是民眾救援的傷鳥。在接到傷鳥後,會定期帶傷鳥到醫院進行治療和復健,照顧傷鳥直到恢復健康。以救傷中心內的黑冠麻鷺為例,身上有翅膀骨折的外傷,因此先送到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骨折的治療需要約一個月,期間中心的工作人員和志工會早晚餵牠吃藥,每一個星期左右帶牠去進行康復治療。工作人員會根據傷鳥的進食量、體態去判斷傷鳥的恢復狀況,待傷鳥的傷勢完全康復後,中心就會進行試飛,觀察牠起飛的力度、是否能到達預期地點,以及躲避人類抓捕的能力。呂佳璣表示,判斷傷鳥的是否恢復沒有一個標準值,非常依賴工作人員的經驗。如果各項能力都沒問題,就到當初發現傷鳥的地方進行野放。如果傷鳥在進行試飛後沒有達到野放的標準,就會被送到台北鳥會位於新北市芝山區的籠舍,進行進一步的野放訓練。

↑麻雀是救傷中心的常客。攝影_張智凱

雖然中心主要以接收傷鳥為主,但如果地點鄰近救傷中心,偶爾也會到現場進行救援。呂佳璣表示,曾經收到民眾通報遇到一隻學飛的白頭翁幼鳥掉到地上,到現場後與民眾一同把幼鳥放回樹上,之後鳥媽媽也來到現場,完成救援後呂佳璣就離開了。但在當天下午呂佳璣再次收到民眾通報,說那隻白頭翁幼鳥躲到機車的龍頭裏面了。為了救出幼鳥,呂佳璣請警察協助聯繫車主,然後與民眾合作一同把機車的龍頭打開。最終幼鳥成功救出。呂佳璣表示,幼鳥在學飛的過程很容易飛到跑到不同的地方,可能會入侵到民眾的家中,甚至在郵箱或是地下室中,呼籲民眾可以在發現幼鳥的地方四周尋找幼鳥的媽媽,把幼鳥送到媽媽身邊,或是放回附近的樹上。

鳥類受傷的原因

野鳥受傷可以是人為因素或是自然因素所導致。在大自然,鳥類的繁殖季在夏天,風雨很容易把幼雛從樹上吹落,導致幼雛的夭折;在城市中,黏鼠板、捕獸夾、玻璃等物品也很容易造成鳥類受傷。

呂佳璣表示,北部地區的老鼠問題非常常見,民眾場放置黏鼠板來捕捉老鼠,但很多時候會有鳥類被黏鼠板誤傷。呂佳璣呼籲,黏鼠板並非有效解決鼠患的方法,食物與垃圾加蓋、保持居家環境衛生、修補房子破洞才是有效杜絕老鼠的方法,即使民眾真的要放黏鼠板,也不要放在窗台這樣開放的地方,以防誤傷鳥類。如果遇到鳥類被黏鼠板黏住的情況,可以先用紙巾把黏鼠板的黏膠覆蓋,放止粘黏的面積擴大,然後把傷鳥連同黏鼠板一同送往救傷單位。呂佳璣又強調,民眾不要自行用剪刀嘗試把鳥隻從黏鼠板上移除,以免誤傷鳥隻。

玻璃以及路邊的廣告牌也是導致鳥類受傷的原因。呂佳璣表示,玻璃屬於人工製品,並不存在於大自然之中,因此鳥類無法識別玻璃的存在。鳥類在遇到玻璃會認為玻璃是可以穿越的,導致鳥類以很快的速度撞擊玻璃,造成受傷。玻璃也會造成反光,影響鳥類的視線,導致鳥類無法躲避障礙物。如果民眾在玻璃後加裝窗簾,或掛上裝飾用的垂吊物,都可以降低鳥類撞傷玻璃的機會。此外,城市中密集的廣告牌也會讓鳥類在飛行時躲避不及,造成撞擊傷害。

除了意外受傷,也有鳥類受到人為的蓄意傷害。呂佳璣表示,曾有收到動保處送來一隻黑冠麻鷺,在幫牠做身體檢查後發現牠身體上有立體的白色的東西,送到醫院才發現為三、四根意思是鋼釘或吹箭的物品。

民眾撿到傷鳥要如何處理

呂佳璣呼籲,民眾在遇到受傷的幼雛時,可以用暖暖包、寶特瓶裝熱水,或是自己的手去幫幼雛進行保溫,防止幼雛體溫過低。如果傷鳥正在流血,則可以做加壓止血,防止鳥類出血過多。在搬運傷鳥時,可以把傷鳥放到紙箱之中,然後用毛巾或是布把鳥類的頭部蓋住。呂佳璣表示,鳥類在被救援時很容易會緊張,紙箱的封閉性以及蓋住牠們的頭部可以讓牠們不會受外界環境變化影響以及避開注視的目光,減少牠們的緊張感。


↑傷鳥被安置在保溫倉內防止體溫過低 攝影_張智凱

民眾對於救援鳥類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例如很多民眾在撿到傷鳥後會想要進行餵食,但實際上每一種鳥類的習性都有所不同,吃的食物也不同,民眾在不瞭解鳥類習性以及傷鳥的狀況的情況下,餵食有機會對鳥類的健康造成影響,因此不應該對傷鳥進行餵食。此外,也有民眾認為鳥類會跟去氣味去辨認小孩,如果幼鳥身上有人類的氣味就會被母親拋棄,因此在遇到落地或受傷的幼鳥時都不敢救援。實際上鳥類的嗅覺並不是用在辨認幼鳥上,鳥類辨認幼鳥主要是透過叫聲和外形,因此民眾在遇到落地或受傷的幼鳥時可以放心進行救助。

呂佳璣認為,目前中心在顧傷鳥上已經花費了大部分的人力,因此在宣導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人力,讓救傷中心在宣導和進行野放訓練等工作上可以做得更好。

採訪側記

這次是我們首次採訪鳥類的動保組織。與流浪貓狗不同,流浪貓狗是因為人為因素才存在的,而鳥類則是自然的生活在大自然當中。隨著人類不斷的開發與,鳥類的生活圈與城市重疊,很容易就會被玻璃、黏鼠板所傷。如果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以及都市規劃上更多的考慮鳥類的處境,就可以避免鳥類在城市中受傷。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56則報導
2,261則影音
70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40

牧羊古道 廢棄半世紀後手作修復

2024-03-18
瀏覽:
1,204
推:
2
回應:
0
2:20

客語走讀楊梅富岡 品味仙草瞭解客家文化

2024-03-15
瀏覽:
3,300
推:
1
回應:
0
2:09

一人裝傻一人吐槽 漫才搞笑暗諷社會議題

2024-03-11
瀏覽:
2,913
推:
0
回應:
0
2:06

張希慈揭露性暴力 從傷痛走向修復

2024-03-08
瀏覽:
5,696
推:
0
回應:
0
1:53

不賣面紙賣腸粉 無障礙餐車推動街賣轉型

2024-03-04
瀏覽:
6,953
推:
1
回應:
0
2:40

登過聖母峰 詹喬愉投入淨山和救難

2024-03-01
瀏覽:
5,283
推:
4
回應:
0
3:04

南方書店邁入七十載 見證時代更迭

2024-02-26
瀏覽:
7,947
推:
6
回應:
0
2:57

放牧雞取代除草劑 林書文打造生態農園

2024-02-23
瀏覽:
12,830
推:
2
回應:
0
3:11

戲劇治療 接住高危家庭的少年

2024-02-21
瀏覽:
13,848
推:
3
回應:
0
2:04

開放市民種植的麗山農場 種出有機綠竹筍

2024-02-19
瀏覽:
8,183
推:
2
回應:
0

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 傷鳥的避風港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206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206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