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空屋率統計數字誤導了
如果光看統計數字,可能會以為臺灣空屋很多,其實,真象未必是如此。空屋率的數字怎麼來的?答案是來自臺電的用電統計。內政部說明,每月平均用電度數小於或等於60度的住宅,視為低度使用住宅,即一般所稱的「空屋」。自2020年起,改為每半年統計1次空屋率,上半年採用每年5、6月平均用電度數為基準。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認為,從官方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的低度用電比例較上期增加0.86個百分點,不僅是連續幾期下降後的反轉,也是近十年來最大增幅,反映在5月至6月的調查期間,正好疫情嚴峻,防疫旅館人滿為患,導致有些家庭用電量減少。
用電度數60度,如何計算出來的?依據維基百科資料,是按照250公升中型電冰箱與電視機一個月耗電量計算而得。
然而,如同上述,用電少的房屋,未必就是空屋,其中很多應該是小套房。住小套房的一些單身族群或年輕伴侶,習慣上網、外食,不見得會有電視、冰箱。對這些人來說,套房只用於在晚上洗澡、睡覺,用電當然不會多。
其次,我有一個朋友,他在花蓮慈濟醫院作骨髓移植。人住臺北,但在花蓮買一間小套房,方便就醫、回診。小套房平時沒住人,用電當然也不會多。
還有,在一些溫泉區、濱海風景區、或農業區,蓋了很多套房、小木屋之類的。這些屋主,人住在都市裡。只有假日才會去休閒套房或小木屋放鬆一下。這些房屋也會變成統計上的「空屋」。
還有一種情況,人早已移居都市多年,但繼承了鄉下的祖厝。逢年過節才會回去燒香、拜拜。雖然算是空屋,但與平抑房價無關。這類的房子,有些其實已經破損,無法住人。但屋主還會繼續保留電錶,希望有一天可以申請改建。很多人相信,在限建地區,如果存在一間有水電的舊屋,用申請改建的方式,會比較容易取得建築執照。
真正的不動產投機客或投資客,其實不會把房屋空著不用。租出去多少可以收一些租金繳納房貸。除非是全新的房屋,完全沒住過人的,「空屋」才會比較值錢。
政府部門如果光看空屋率來作決策,很可能會走錯方向。如果市面上的住宅供應量已經不足,打擊囤房的結果,很可能是把住宅投資資金驅離市場。短期間也許對壓抑房價有一些幫助,但長期間一旦住宅供需缺口擴大,不只是房價壓不下來,恐怕連租金都會飆漲。
今年政府既然「超徵」很多稅收,何不把這些錢拿來興建公共住宅,一舉解決年輕人的居住問題。
新加坡有80%以上的人口住在被稱為HDB的公共住宅裡面,或許會有一些值得借鏡的地方。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