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濕地守護者 打造瀕危植物中途之家
標一:陳德鴻的諾亞方舟 植物的避風港
NS:(環境音)
OS:美麗的溼地有著多樣的台灣原生水生植物,逐漸被人遺忘,在國家的開發下犧牲了生存空間。
OS:一階一階的梯田,這裡是萬里濕地植物庇護站,站長陳德鴻,駛來了救生艇,帶著它們航向未來。
NS:(看一下喔,這裡有一個有點透明的白點。)
OS:陳德鴻過去是位陶藝工作者,但1993年宜蘭雙連埤發生了開發危機,在搶救植物的過程中,使他產生了創立庇護站的念頭,因此將家傳梯田改造成適合濕地植物生長的環境,決心要給台灣原生溼地植物一個中途之家。
Bite:濕地庇護中心萬里站長 陳德鴻
雙連埤的開挖其實是整個台灣棲地破壞的一個典型,他只是一個案例而已,我們希望說有更好的法律,可以保護台灣的濕地。
標二:促進生態循環 水生植物重要性
OS:水生植物對生態環境是不可或缺的一員,濕地植物作為生態的生產者,不僅提供消費者氧氣與食物,也改善池中的水質,而消費者死後被分解轉為生產者的養分,正因這個循環,生態才能生生不息。
Bite:濕地庇護中心萬里站長 陳德鴻
水生植物在整個生態系統裡頭,是很重要的、很關鍵的一個族群,那這些植物不見了,台灣的生態勢必會更加的劣化
標三:了解溼地復育 認識不起眼的植物
OS:陳德鴻每月第二個周六都會舉辦工作日,讓一般民眾投入植物保育,開工前他跟志工們分享有關台灣原生植物的故事。
Bite:濕地庇護中心萬里站長 陳德鴻
所以它就每年砍一次,每年砍一次,所以它永遠沒有機會長高啊,那現在我幫它讓它留、留了這個機會長高了,然後就慢慢的變粗變壯,那一棵十五年。
OS:風箱樹是原住民用來保護水岸的重要植物,但長高會影響到農作物的光照,因而長年無法生長,如今在庇護站就能慢慢成長茁壯。
OS:台灣原生水中植物總共三百多種,在這小小的庇護站,就有一百多種。
OS:橘黃色的小花,凹進去的葉片是國寶級的台灣萍蓬草特徵,在外幾乎消失殆盡,這裡卻有一大片埤塘能夠欣賞它的風采,能夠減少水波衝擊到邊坡的傷害,即便如此也難逃經濟成長下犧牲的命運。
Bite:濕地庇護中心萬里站長 陳德鴻
這一棵植物它生長在埤塘,所以他需要比較深的水域,所以你現在在營造,或者在管理它的時候,你勢必要挖一個比較深的,能夠讓他成為浮葉性的,這樣一個環境,才能夠保護它。
標四:絕跡到片地生長 台灣水韭的曙光
OS:陳德鴻還曾率隊幫忙復育瀕臨絕種的台灣水韭。
OS:踏上步道,前往陽明山夢幻湖,全世界僅此一處能探究它的身影,冬季的台灣水韭安穩地在湖中沉睡。
Bite:陽管處保育研究課員 高千雯
冬天、秋冬,東北季風帶來大量的雨量,所以湖水會上升,到了夏天陽明山這邊不太下雨的時候,湖水位就會下降,這樣子的一個水位波動,剛好適合台灣水韭的生命週期。
OS:2006年夢幻湖面臨漏水和降雨量不足的問題,乾涸的湖面使周圍的強勢植物入侵水韭的生存空間,讓台灣水韭一度剩不到十株左右,僅能生活在陽管處的水缸,苦尋不到其他棲地,因此陽管處找上陳德鴻協助讓水韭們再次繁盛。
Bite:濕地庇護中心萬里站長 陳德鴻
由我帶領去做棲地的復育,我們當時就把湖面裡頭,入侵的這些陸生植物,去把它給移除掉,那光照也同時進來了,所以在2006年的八月,我們開了記者會告訴國人,台灣水韭回來了。
OS:台灣水韭長回上萬株時,陳德鴻將它也移至庇護站,同時感嘆地說到,台灣特有種棲地不能只有一處。
Bite:濕地庇護中心萬里站長 陳德鴻
我們也把台灣水韭移到,像陽管處的保育課,還有學校,還有一些保育團體,請他們幫忙收容,做什麼?分擔風險。
標五:歷經多年奮鬥 志工們熱情不減
OS:庇護站成立二十個年頭,不分老少,重視環境生態的人陸續加入志工行列,即使遭遇冬天的低溫與狂風暴雨,也無法澆熄志工們保護台灣水生植物的熱情。
Bite:志工 鄒先生
差不多十幾年了,所以現在小朋友也都已經大了,沒有跟著來,但是我還是自己一個人,繼續參加這邊的活動。我是覺得還蠻有意義的啊,也蠻舒壓的。
Bite:志工 蔣小姐
像德鴻老師講的,我對台灣的原生種真的不太了解,然後也是來這邊,然後聽荒野夥伴介紹才發現,哦其實台灣有這麼多,那麼豐富的原生種。
Bite:志工 王先生
就是大自然,那我小時候就喜歡植物,親近大自然,那這邊剛好就是一塊寶地,什麼東西都有。
標六:復育的目標 大夥們的最終期望
OS:對陳德鴻來說早日關閉庇護站是他唯一的夙願,這代表著這些孤苦伶仃的植物有家可歸。
Bite:濕地庇護中心萬里站長 陳德鴻
如果可以選擇我幹嘛那麼辛苦,但是我覺得做了也、也矛盾,因為幸好當時有做,如果沒有做的話,這些、這些事情現在也,好像也沒有什麼人會做,那我們既然做了,我覺得甘願做,歡喜受。
OS:綜觀地球生態,植物並不需要人類就能生存,但人類卻需要植物生產的氧氣,環境保育從來就不容易,但有一群值得敬佩的保育戰士,替我們守護著這些獨有的台灣瑰寶,美麗的夢幻湖更因豐富的台灣特有種植物,獨顯珍貴。
採訪撰稿 陳博睿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