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親子農事體驗活動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憫農詩〉(二)
【記者謝少綸/臺南市報導】
讓孩子學習生命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這次我們選擇了下田耕作。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生活資源富足,不管是吃的、穿的,還是用的,皆取之便利。然而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孩子們對於豐富的資源早已習以為常,即使課本裡有教過「資源有限」的相關知識,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裡,仍空有淺層認知,卻無法進一步地、深刻地瞭解,更別說要他們「珍惜資源」,甚至有些孩子依舊認為世界上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能理所當然地浪費資源。而弱勢家庭的孩子,雖說比同齡更懂得珍惜,卻仍然需要歷經一次震撼教育的機會,在成長歷程中才能有更深刻的體會,一方面也認為以身體力行為主的活動著實更能增進親子之間的互動與溝通,於是,環宇基金會與無米樂稻米促進會合作,帶領服務的家庭,一同前往稻米之鄉--後壁區,體驗下田插秧與收割,腳踏實地感受泥土的黏膩與包容,實際體驗農耕的辛勞與樂趣。
理想與現實的區別
二月,冬末春初,我們帶著孩子來到後壁無米樂社區,路過長短樹公園,穿過粨面宋江公園,沿著田間小徑,一路上滿面春光,孩子們興奮地討論想像中的種田是怎樣的做法,直到到達目的地,換上特殊雨鞋,踩進泥巴裡的那一刻,瞬間顛覆了所有想像,原來插秧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原來農夫不只是單純將秧苗插進土裡,而是能在寸步難行的濕黏泥土中穿梭自如的同時,還要堅持插秧的美學,灌注滿滿的信念,相信自己所種下的每一棵秧苗,能夠健健康康地成長茁壯,待六月還來時,能在稻花香裡說豐年。
成長是需要經過一番努力的
六月,春末夏初,正值梅雨時節,我們又來拜訪無米樂社區。當我們再次來到這片土地時,金黃色的稻浪映入眼簾。孩子一個個按照人員的指示,拿著小小鐮刀,陸續上前,細膩地將稻穗割下,並將屬於自己的那一束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裡。那時天空正下著毛毛細雨,孩子又撐傘,又割稻,手忙腳亂,相比二月來插秧時的冷冽,炎熱的天氣使得孩子們的性子又更加急躁。好不容易完成收割任務,回到長短樹公園後,又得將一根根稻穗逐一檢視,剝除殘枝,再將稻穗重新束好,乾淨俐落。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除了稻米的插秧、收割外,無米樂稻米促進會的總幹事張美雪為了迎接環宇的到來,邀請無米樂社區居民、長者們又特別規劃玉米採收體驗、碗粿DIY、盆栽DIY、米袋創意彩繪、菁寮老街巡禮等一系列的活動,豐富又好玩,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紛紛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純樸可愛的居民們使出渾身解數,特地準備豐盛的割稻飯來款待我們。割稻飯乃是農業社會在稻米收割時節,鄰居或親朋好友會互相幫助,一起收割。由於協助收割工作並沒有酬勞,地主就將家中最好的菜色端出來宴請前來協助的人們。這次,既沒有出動全村人民,也沒有大型收割現場,而僅僅是社區居民為了環宇的到來,特地準備的。而我們的家長、孩子一看到香氣四溢的午餐已然上桌,各個垂涎三尺,分分鐘都想要開動。歷經一天的辛勞,大家餓得餓,累得累,更顯得割稻飯色香味俱全,讓人忍不住驚呼:「香啊,真香!」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轉眼到了下午茶時間,無米樂社區將我們頂著豔陽辛苦採收的玉米蒸熟,讓大家能夠享用,同時也從中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感覺。
實質的生命體驗,實踐的生命教育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儘管在學校義務教育中,我們都曾讀過《朱柏廬治家格言》,也儘管大人總是藉由生活中的瑣事,不忘教導孩子要珍惜資源,不要浪費,並且懂得感恩,卻發現這樣時時提醒的效果僅此而已。當孩子身邊沒有人提醒他們時,當本我戰勝超我時,他們就會無情地被打回原形。因此,無論如何必須給孩子一個震撼教育的機會,讓他們去勞作,讓他們去體驗,讓他們去實踐,而當孩子享受自己勞動過後成果的那一刻,才能真正去體會,原來生命中的每樣東西都有它的意義,只是在於你懂不懂得去珍惜。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生活周遭的一切,都是必須先經過一番努力與付出的,才得以使用的。因此,我們在使用每一樣東西的當下,都必須懂得感恩。
要謝的人太多了,就謝天罷
「感恩上天慈悲關懷,感恩父母養育之恩,感謝師長培育教誨,感恩所以善心人士及默默付出的人。」是我們的孩子在每當接受善士捐贈的物資與祝福時,所志心誦念的感恩詞。盼望此次活動結束後,孩子能夠更加珍惜所有,感恩惜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