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邊境行動 讓泰緬失學孩童的夢想發芽

2022/11/22 20:00
2,624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陳佳妤、張宇葶/台北市報導】「我們請孩子畫出自己的夢想,有些人想踢足球、有些人想當醫生,但在大部分的畫作裡孩子們都想成為一名老師。」邊境行動協會透過支持的力量,深耕泰緬邊境,與當地社區共同辦學,讓孩子們免於淪為童工,對於未來能有更多選擇權。協會也藉由培育邊境青年成為教師,讓在地的力量持續深耕,創造美好未來。

用雙眼紀錄世界 邊境漂流的起點

「很多人問我為何來到泰緬邊境,但我沒有答案,因為是泰緬邊境選擇了我。」從事人道救援工作20年的賴樹盛,原先在英國就讀國際發展研究所,雖然常在書籍中看見那些偏遠地區的貧窮與衝突,但他始終覺得自己的認知仍停留在字面上。在經過不斷思索如何幫助當地改善生活後,賴樹盛踏上了這門自我設定的必修實習課,希望能透過自身雙眼深入當地,為泰緬邊境盡一份心力。

2003年,跟著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初到泰緬邊城-美索的賴樹盛,對周遭的一切都很陌生,周圍充斥著緬語、泰語與克倫族語,縱使語言無法相通,但賴樹盛透過他的雙眼,望見邊境人民真實的生活樣貌。滯留在當地的人們沒有護照、財產,只能藉由到工廠打零工或去農田採收作物來賺取微薄的薪資,而他們的下一代在出生後因為沒有國籍且擁有語言及文化的差異,最終只能淪為童工,造成普遍的失學狀況。

照片

↑邊境行動協會前往泰緬邊境,深入社區與孩子們交流。提供/Glocal Action邊境行動

經過六年的援助工作,賴樹盛看見了當地的辦學需求,他相信「唯有從當地長出來的力量,才能在當地深根茁壯」,因此於2015年與曾到泰緬邊境從事國際服務的台灣夥伴,共同創立邊境行動協會(Glocal Action),著手與當地社區創辦學校,透過培育邊境青年成為教師來改善孩童的失學現況,讓他們都有能力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泰緬邊境  戰火下流離的生命

時至今日,緬甸政局依舊動盪,自2021年爆發大規模軍事政變後,有超過80萬人流離失所,被迫離開緬甸故鄉前往泰緬邊境避難。而出入泰國與緬甸的重要門戶,便是位於泰國西北的邊城-美索,此城鎮連結緬甸仰光與泰國曼谷,是兩國最重要的陸運交通要衝。對於緬甸人來說,類似的武裝衝突早已充斥著他們的日常生活長達十幾年,許多家長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只能將其送到泰緬邊境的寄宿學校就讀。

在學校裡的孩子大多都是小小年紀便離開家人來到異地,雖然有哥哥姐姐們互相照應,但仍然會思念家人。在與賴樹盛交談的過程中有位小女孩便說到,自從半年前來到學校後,就再也沒見過自己的爸爸。無法回鄉,也不知何時能再次聚首,便是緬甸流離者的辛酸。

「距離我上一次回家已經是四年前的事情了。」當被賴樹盛問及家鄉狀況時,在泰緬邊境授課的教師薇薇眼眶含淚地說著。成為難民的他們,每天都在槍砲聲中度過,再加上疫情肆虐,求頓溫飽已是不易,因此大部分孩子只能投身勞務維持家計,進而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

照片

↑邊境行動透過愛與關懷,希望能照顧每一位流離失所的孩童。 提供/Glocal Action邊境行動

停課不停學 「疫」起來相伴

由於疫情因素,邊境行動時隔兩年,終於在2022年8月再次踏上美索這塊土地,賴樹盛在訪視過程中看見協會資助創辦的學校營運良好、師長盡心教學、孩子能無憂無慮的在空地嬉笑打鬧,讓他更加篤定自己正在做對的事情。這兩年雖然因為疫情而無法親身前往邊境,但邊境行動從2015年至今在當地有長時間的深耕,因此仍然透過網路與當地學校及合作夥伴保持聯繫,讓陪伴的力量持續不停歇。

除此之外,賴樹盛提到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導致許多國際組織的金援中斷,志工們也無法到當地進行服務,許多學校只能面臨倒閉。但邊境行動自疫情剛爆發時便發起急難救助計劃,賴樹盛說:「我們雖然害怕病毒,但更擔心孩子們的下一餐在哪裡。」因應突如其來的轉變,協會與當地草根組織合作,將學校作為社區中心進行防疫工作,如施打疫苗、衛生教育等,希望與邊境一同度過難關。

照片

↑泰國衛生部門來到泰緬邊境學校,為數百位流落異鄉的緬甸孩子施打疫苗。 提供/Glocal Action邊境行動

由於疫情期間學校無法順利開學,但透過協會的經費支助,讓老師們能夠繼續留在崗位上服務,並走入社區當中進行家訪教學。賴樹盛感慨地說:「不管是大小孩子在放學後或是周末都還是要工作,貼補家用。但就像當地校長所說,如果我們不推動教學,那他們連最基本學習機會都沒有。」因為學習一旦中斷,孩子們就必須成為童工,未來也很難再次回到學校。

家訪教學需要挨家挨戶拜訪,而上課的地點時常就是在一處戶外的樹蔭下,一走入社區便可以聽到從空地上傳來的朗朗讀書聲。就是靠著老師們辛勤奔波,讓孩子能夠學習不中斷,達到真正的「停課不停學」。賴樹盛表示,沒有人知道疫情何時會結束,在停課兩年的過程中,其實家訪教學的意義遠不只是讓孩子們繼續升學,而是代表著一股支持的力量。賴樹盛說:「其實我們能順利回到正軌是因為當地社區想辦學、老師想好好教導孩子,而邊境行動就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教育的萌芽 自發性的力量

「這張照片讓我有機會傳給親友,讓他們知道即使我的孩子流落異鄉,還是有機會接受教育。」賴樹盛回憶起初次參與綠水小學的結業式時,一位媽媽牽著女孩來到他面前的模樣。合照前,那位媽媽慎重得梳理起女孩的衣領,拍了拍她的白襯衫與碎花短褲,這才放心的將女孩帶到我身旁,一同合影。在泰緬邊境,縱使生活困頓,卻仍有不少當地人,懷著想替下一代辦教育的決心,自發創辦教育環境,讓邊境的失學孩童都能有學習的場域與機會。

教育的落實與延續,除了家長支持外,教師的深耕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泰緬邊境有許多青年自發成為教師,他們並非受過專業的教育訓練,薪水也並不豐厚,但這群「赤腳老師」卻一心想將所學傳遞出去,讓邊境的孩童能免於失學的困境。在邊境行動專案經理李瑞珠前往泰緬邊境實習的那年,遇見同樣從緬甸流離至邊境的青年教師,兩個19歲的大男孩,在移工學校照顧著40位孩子,不只傳授各項科目的知識,也身兼多種角色,像是替孩童處理傷口、關心孩子的家庭狀況等,他們的陪伴讓這些與他們來自相同家鄉的孩子,能對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權。

很多青年就像這兩位教師一樣,同樣身為難民、沒有教育背景,卻懷有滿腹的理想。因此邊境行動長期資助當地草根團體-明馬宏青年培訓中心,讓這些青年能在這裡學習資訊技能、英語會話、國際議題等各式課程,不僅幫助他們自身與國際接軌,也讓泰緬邊境的孩子能習獲最新的技能與資訊。同時,邊境行動也於2018年在瀑布國小建置「教育資源分享中心」,持續舉辦師資培訓工作坊,包含藝術創作、圖書管理、電腦資訊等,提升在地師資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並串聯起教師間的互助網絡。

部落青年的的回鄉路

邊境行動除了協助泰緬邊境的兒童外,協會也關注原先屬於緬甸第三大民族的「克倫族」,他們因戰亂被迫遷至泰國北部山區。在動盪的政權中,克倫族的傳統文化逐漸消逝,而塔瑪拉便是在如此混亂的時局中誕生的孩子。從小家境困頓的他,只能跟著爸媽下田耕作,當時閱讀書籍對他來說,是想都沒想過的。一直到邊境行動來到村落設立部落學校,塔瑪拉才有了第一次碰觸書本的機會。

「我始終相信,教育能夠改善我和家人的生活。」在清邁完成大學學業的塔瑪拉回憶起十歲時的自己,那時候的他每天都得走4-5的小時的山路,到山腳下的學校上課,在追求學業的路上與家人離別,很多時候都止不住想念,時常自己躲在宿舍的棉被裡啜泣。但每每想起部落老師的細心教導、那些和他一樣貧困的克倫族小孩、為了生計努力打拼的父母,想成為教師的願望,便一點一滴在他心中萌芽。

邊境行動自2015年,便開始資助克倫族部落學校,聘任部落青年擔任教師,讓在地青年能協助課程教學、校園環境維護、營養午餐準備、母語教學以及部落文化教案。而塔瑪拉便是2021年邊境行動所聘請,擔任綠竹小學教師的部落青年。「在山裡長大的孩子,要學習泰文真的很不容易。」塔瑪拉說。因為同樣身為克倫族人,所以更加清楚要學習多元文化的艱辛,因此在課堂中,塔瑪拉大多都是利用族語進行教學,同時也會設計有趣的活動,激發孩子們的潛力與學習動機。塔瑪拉正在用他的力量,替克倫部落注入一個新活力,儘管所做的事很微小,但卻足以帶給這些與他擁有相同文化的孩子,一個能擺脫貧窮的底氣,走向更好生活的機會。

照片

↑邊境行動前往位於克倫族山村的美樂琪邊境學校進行訪視服務。提供/Glocal Action邊境行動

「其實在幫助的過程中是互相的,有多想靠近彼此,就會產生多大的力量,而這需要很多年的努力和嘗試。」賴樹盛認為邊境行動所做的一切,其實就是「陪伴」,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繼續往前邁進,對於未來都能有更多的選擇。在參與服務工作的過程中,所有接觸過的人們、夥伴,都像家人般親密,對於協會來說這種支撐的連結不只是幫助泰緬邊境的人們,更多的是彼此扶持、相互陪伴。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理解彼此、理解需要,然後才能試著去做點甚麼。」邊境行動期待台灣民眾能一同參與公益旅行,透過實地至泰緬邊境走一遭,親身貼近當地的生活,才能讓心與心獲得聯結。帶著開放、對等的態度,傳遞彼此的善意,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也能重新認識自我。

採訪側記

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我們,很難想像在世界上的某一處,人民必須每天活在槍砲聲的恐懼當中,但這樣的情景在緬甸是真真實實發生著。很高興能認識邊境行動協會,知道台灣有一群人正在為了泰緬邊境失學、無助的孩童提供教育及溫暖,透過在地深耕的力量,將愛傳遞出去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