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全球自殺防治忽略了什麼?

2022/10/31 23:33
3,57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撰文/公民人權協會調查研究小組

每一次知名人士墜樓或自殺,便見媒體炒一波自殺防治宣導,受訪的專家為精神科名醫,趁此機會呼籲心情不好的人快來看醫生。今年10月18日前立委黃義交先生墜樓,新聞自然也不例外。國際公益團體公民人權協會(CCHR)卻必須提醒民眾及政府相關單位,如果不好好認識精神科藥物副作用,防治自殺的治療可能會引發自殺行為。

台灣自殺人口比例高於全球平均數

台灣自殺人口的比例,與全球其他地區相比,在平均數之上。2019年時,在全球排名前五十。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9年世界的平均自殺比例為每十萬9.16人自殺(註1),而台灣為12.6(註2),高於平均人數。在一百八十多個國家中,比台灣自殺比例更高的國家有南韓21.16,美國14.51,然而日本自殺比例12.24,新加坡9.65,泰國7.95,中國大陸6.67。皆低於台灣。(註1)

照片

根據國際CCHR提供資料顯示,儘管美國政府對自殺預防計劃進行了巨額財政投資,但是自殺問題也不見明顯改善。

關於精神藥物作為促發誘因或自殺的原因的作用,台灣民眾對這方面的訊息非常缺乏,簡直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研究記錄顯示,精神科藥物會誘發自殺的想法和行動,藥物仿單也載明這則副作用,但這件事情,從來沒有作為自殺預防意識的一部分進行討論。

服用精神科藥物過量的危機:死亡

更多的精神科用藥,包括安眠藥、抗焦慮劑、抗憂鬱劑和精神興奮劑,跟隨著處方箋流到民眾手裡。根據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發布的研究(註3),揭露了自殺人口或濫用藥物民眾,服用藥物而死亡,與精神科藥物的關係。

從 1999 年到 2020 年,因為服用抗憂鬱劑的過量用藥而死亡的人數,增加了三倍多,從 1,749 人增加到5,597。吞服抗憂鬱劑的死亡民眾,有時與其他藥物合用,包括合成鴉片類藥物(止痛劑)。(註3)
從 1999 年到 2020 年,因為服用安眠藥和抗焦慮劑的苯二氮平(BZD)藥物過量死亡人數從 1999 年的 1,135 人上升到 2020 年期間,死亡人數達到 12,290,增加了近十一倍。吞服抗焦慮劑過量的死亡民眾,有時與其他藥物合用,包括合成鴉片類藥物。(註3)
1999-2020年因為服用具成癮可能的精神興奮劑(包括安非他命)過量而死亡的人數顯示,藥物過量死亡人數從1999年的547人上升到2020年的23,837人,增加了近43.5倍。吞服精神興奮劑過量的死亡民眾,有時與其他藥物合用(註3)

在疫情期間的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一年的期間裡,美國有 100,000 人因服藥過量而死亡,其中精神興奮劑被認為是僅次於鴉片類藥物的濫用至死藥物。精神興奮劑包括用於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藥物,這些藥物與安非他命的作用十分類似,容易造成上癮及濫用。(註4)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發出多次警告,呼籲醫界不要給24歲以下的年輕人開抗憂鬱劑,也提醒年輕人這方面問題,因為這些藥物可能會引發自殺行為。

抗憂鬱劑引起的自殺被嚴重低估

醫學研究員、丹麥哥本哈根北歐科克倫中心前負責人、《致命藥物和有組織的犯罪:大型製藥公司如何腐蝕醫療保健》(Deadly Medicines and Organized Crime: How big pharma has corrupted healthcare)一書的作者,彼得戈徹博士(Peter Gøtzsche)表示:「民眾會普遍認為,SSRI抗憂鬱劑只增加25 歲以下人群的自殺行為,但這並不正確。2006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於服用藥物的10萬名患者的372項 SSRI等抗憂鬱劑的安慰劑對照試驗,發現在大約 40歲以前,這些藥物會增加自殺行為……」不過情況其實更糟,戈徹博士指出,FDA仰賴製藥公司提供數據,他說「我們早知道,這些公司在發布自殺事件時無恥地作弊。」

照片

(圖說:丹麥學者彼得戈徹博士Peter Gøtzsche)

彼得戈徹舉出SSRIs 抗憂鬱劑引起的自殺、自殺和暴力被嚴重低估的四個原因:

1. 藥廠提供的資料存在著欺騙。
2. 許多自殺事件,被醫療人員編碼(疾病國際統計分類)為別的東西。
3. 製藥業非常謹慎,只招募自殺風險低的人來,從而使試驗出現偏差。
4. 藥廠努力促成研究人員在試驗抗憂鬱劑之外,還額外使用BZD抗焦慮藥物,以減弱一些原本會發生的暴力反應。(註5)

彼得戈徹在另一本著作《心理健康生存工具和戒除精神藥物的方法》(Mental Health Survival Kit and Withdrawal from Psychiatric Drugs)進一步表示,抗憂鬱劑有更多與自殺有關的風險。第一件事,精神科醫生一直在努力隱藏一個可怕的事實,即抗憂鬱症藥片會使自殺風險增加一倍,不僅在兒童中,而且在成人身上。

抗憂鬱劑和抗精神病藥也可能引起「靜坐不能」,這是一種以無法靜坐為特徵的可怕藥物副作用。從中經歷的恐怖感覺,也可能導致人們自殺。戈徹博士在書中解釋:「靜坐不能是一種可怕的內心不安的感覺,它會增加自殺、暴力和兇殺的風險。」 在一項研究中,79% 曾試圖自殺的精神病患者患有靜坐不能。(註6)

藥物副作用就是站在房中的大象

以上因為精神科藥物濫用及藥物副作用而導致的自殺風險,都沒有包括在自殺防治計劃當中,更無人正視它們並且進行討論。精神科藥物原本的目標是設計來防治自殺,結果卻成為增加自殺的風險。它像站在房間中的大象,被精神病學視而不見。

這些問題,精神科醫生怎麼會不知道呢?只是不會主動讓患者知道。

製造藥物的藥廠當然也知道,但他們關心的是業績有沒有比上一季增加,沒有專注在藥賣出去之後,對患者的效果好不好。

民眾要知道自求多福。知識就是力量,在健康與醫療的領域,民眾有醫療知情同意權,在吞下或考慮使用藥物之前,請為自己弄明白可能的風險和副作用。

 

★願意減藥戒藥的醫師&診所(CCHR替代醫療資源):http://www.cchr.org.tw/?page_id=445

精神科治療受害者報告:goo.gl/RAuzDr              

精神科治療受害者通報專線:0906-529995 市話:07-7228011

CCHR網站資訊:www.cchr.org.tw

FB:www.facebook.com/cchrtaiwan

YouTube:goo.gl/CX9FzB

(註1)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0%84%E5%9B%BD%E8%87%AA%E6%9D%80%E7%…

(註2)79-110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死亡率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904-8883-107.html

(註3)https://nida.nih.gov/research-topics/trends-statistics/overdose-death-r…

(註4)https://www.cdc.gov/nchs/nvss/vsrr/drug-overdose-data.htm

(註5)Peter Gøtzsche, et al., Deadly Medicines and Organised Crime: How big pharma has corrupted healthcare, CRC Press, (London, New York, 2017), pp. 222, 223

(註6)https://www.madinamerica.com/2021/04/mental-health-survival-kit-chapter…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