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聽見AED 每個人都可以是急救協力者

2022/10/10 20:00
5,535次瀏覽 ・ 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李藴璇、蔣帆威/台中市報導】每當發生路倒心跳停止事件,急救關鍵就是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台灣AED設置密度位居全球第二,然而實際使用率卻不超過3%。台中愛陌生公司創辦人陳治圩醫師,開發出「聽見AED警報器」。當消防局接到報案電話時,派遣救護車前往的同時觸發路倒民眾附近的AED警報器,讓民眾能立即找到AED趕往實施急救,大幅縮短急救資源抵達時間。

消防局指導醫生 到聽見AED創辦人

現任職長安醫院急診科主任的陳治圩醫生發現自己居住的台中市,雖已設置了1094台公眾 AED,實際上卻有 52% 的路倒事件無法即時獲得 AED 協助。即便心臟驟停發生的當下,鄰近處所就有設置 AED,民眾也往往不知道在哪裡,導致AED經常無用武之地而淪為擺設。

在消防局的119指揮中心,隨時都會接獲通報,需要趕往現場緊急救援,為了避免發生院外心臟驟停,也就是OHCA的情況,救護人員必須把握到院前四到六分鐘的黃金救援時間。歷年來政府不斷推廣心肺復甦術CPR+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的概念實際上卻成效不大,原因在於第一時間打通119報案後,仍有大部分民眾會不知所措而無法進行搶救,直到2020年,開始採取線上指導的模式,讓民眾能在現場依照對路倒患者實施CPR以及使用AED。

自從運用新模式對民眾進行指導,路倒現場民眾急救比例從原先的10%提高至60%,也正是這樣的成果令陳治圩萌生念頭,帶領著同樣具有醫學及消防背景的專業人士,結合網際網路技術人才,在2020年創辦愛陌生公司並,推出AED智慧化警報器。陳治圩表示,既然119能啟動人去做急救CPR,一樣也能啟動病人附近的AED,減短AED的到達時間。

照片

↑聽見AED優化急救流程,讓路倒民眾能得到立即協助。製圖/蔣帆威

目前AED的啟用往往會遇到幾個問題,第一是民眾根本就不知道附近有案件發生,不知道需要即刻拿AED前往救人;第二是無法確定AED位置;第三則是AED機台本身是否有定期保養,能否正常使用。因此警報器目標,就是讓民眾注意到警報器發聲,有什麼人需要幫助,以及AED在哪裏。

研發智慧警報器 打造雙向溝通系統

為了發揮AED的最大功效,陳治圩和團隊利用所研發的次世代智慧警報器核心,將警報器安裝在AED上。當路倒事件發生時,消防指揮中心接獲報案便會立即派遣救護車前往,並且同步觸發路倒患者附近的AED警報器,讓聽見警報聲的熱心民眾能攜帶AED前往現場實施救援,把握救護車抵達前的黃金救援時間。

照片

↑聽見AED團隊成員。照片/李藴璇攝

另外,為了確保每台AED能正常的被發現,更提供聽見AED管理平台,以及推出專屬APP供民眾下載,只要有人撥打119通報消防局,於路倒事件附近有下載APP的民眾手機也會發出提醒,引導有能力且有意願的民眾趕往現場救援。

聽見AED系統解決了過往民眾不知道附近有案件發生,以及就算知道有患者需要AED卻無法確認AED位置的問題。此外,每一台AED也都能隨時與消防中心連線,讓現場救援民眾能在遠端接受消防中心指示並立即回報患者狀況,達到雙向溝通效果,讓路倒患者能夠獲得最即時、妥適的急救措施。

聽見AED也與「安妮怎麼了」頻道合作,在台中科學博物館進行社會實驗,藉由隨機放出警報,測試是否會有民眾在聽見智慧化警報器響起或是收到APP警示後,立即找尋AED前往現場進行救援。智慧化警報器響起當下,有兩位民眾成功接收APP消息,跟隨APP提供位置以及聆聽警報聲響,用最快的速度將AED攜帶至救援地點。由此可見,加裝警報器以及安裝聽見AED的APP,確實能夠在救護車抵達前發揮作用。

另外,陳治圩也提到,最接近成功的實際救援例子,便是曾經有一次在台中都會公園,一名單車騎士在路途中突感胸口不適,打給家人後便倒地不起,指揮中心收到通報後,立即啟動警報系統,並同步通知都會公園警衛攜帶AED前往現場急救,成功讓病人在到院前恢復心跳並順利出院。

儘管和聽見AED原先所預期是由民眾自發前往急救不同,陳治圩仍表示從這個案例可以發現,路倒患者鄰近的民眾與AED在整個急救過程中並非只能處於被動狀態,而是可以通過主動前往,搶救一個寶貴的生命。而聽見AED在整個救援的過程中所扮演的,就是確保每一台AED在需要時能即時觸發警報器,同時引導民眾前往提供路倒現場協助。

照片

↑每當路倒事件發生,AED上的警報器就會示警引導民眾前往路倒現場急救。圖/李藴璇攝

新點子新創意 卻四處碰壁

在還未成立愛陌生公司之前,2017年,陳治圩就有了將AED加裝警報器的想法,帶著國內外都還沒有類似創新的案例開始找尋廠商,希望能有人和他一起完成這個計畫,然而當他向廠商提出想法時,卻被狠狠打臉,廠商表示要做就要做十萬台,而這對於陳治圩來說,完全就是不可能的數字。

計畫剛起步就遇到困難,在沒有人理解、認同的情況下,陳治圩只好轉換方向,從學校談合作,但因為初期計畫不夠完善,包括建置地點應該放在校門口還是保健室、建置後的後續保養維護問題等都是遭到拒絕的原因。經過幾番波折後,才輾轉找到工研院,搭配政府公益計畫補助的經費,終於在2018年成功做出第一代智慧警報器。

為了能夠將計畫延續,聽見AED團隊在2019年,以第一代智慧警報器參與「聯發科技2019年第二屆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獲得了優等獎,隨後在2020年成功申請到聯發科專案落地補助,並藉著這個機會與台中市政府合作,開始在台中市設置AED智慧化警報器。

優化電池續航力 打破場域限制

確保「聽見AED」智慧警報器能在事故發生時立即觸發警報,最大的挑戰在於電源續航力問題,AED必須放在戶外公眾區域才有機會發揮作用。在成本考量無法為了單一警報器特別建置一條供電線前提下,想要確保警報器能在需要時穩定發揮作用唯有電池一途,此時選擇何種電池以及電腦處理器就顯得重要。

初代警報器使用的是工業用鋰電池,不過因為耗電量過高以及鋰電池在戶外長期曝曬容易導致電池膨脹問題,聽見AED團隊在經過蒐集資料和使用場域回饋後,最終在警報器的通訊裝置上選擇聯發科晶片,用WIFI的方式連接訊號,並以一般電池代替外接電線,克服場域問題以及降低電池汰換率,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平衡成本跟製作費用,還能達到低耗能的效果,讓警報器能夠免接電源就能使用。

在不斷改良智慧警報器過程中,聽見AED團隊除了加裝AED放置箱外,也將警報器與圖資、網際網路科技結合。當路倒事件通報後,藉由計算現場周邊的AED距離,由119指揮中心啟動並整合病人附近的急救資源,觸發距離路倒民眾最近的AED警報器以及有下載聽見AED APP的民眾手機。此外,圖資技術也同樣用於評估消防局是否能在短時間抵達,決定設置警報器的主要位置。若是急救無法在短時間內抵達,則該地點就會鋪設至少一台AED,讓路倒民眾有機會在黃金救援時間內獲得協助。

成效不如預期 踏上轉型之路

成功研發之後,隨之而來的困難便是如何說服公共空間願意進行安裝。大眾對於警報器的第一印象就是「吵」,除此之外,陳治圩提到,在了解智慧警報器的用途之後,甚至出現了更不想安裝的情況,「機器壞了誰來賠?」、「安裝補助誰來付?」,後續產生的法律問題都是管理員所擔心的,也因為這些因素,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直接不裝,導致初期時,僅有20台機器成功進行安裝,在團隊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才有了現今的104台。

「走得太快」,是聽見AED團隊初期的最大問題,一心想著安裝卻忽略了要如何去維持、推廣以及扎根。自從安裝AED警報器,真正活躍、接受呼喚急救出席的卻只有4910人,成效並不顯著,而聽見AED在推行的過程中缺少號召力,這一切困難,就是來自於民眾對於AED的不了解,在對於急救流程不熟悉的情況下,就更不用說在聽到警報器後找尋AED前往救援。

陳治圩表示,就像他的消防工作一樣,也是工作之後才真正開始學習,而小朋友懂得背誦口訣,使用滅火器滅火,也是因為學校有教。在同溫層裡,遇上緊急狀況,陳治圩和同仁們能立即做出反應使用AED,但是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在面對一條人命的時候,更是需要回到心靈的根本去克服,而這中間的轉換皆需要的就是「教育」的支持。而在發現這層問題之後,讓團隊決定踏上了轉型之路。

照片

↑聽見AED於台中新高里舉辦急救教育課程。圖/聽見AED提供

走出院外 推廣急救教育

「你就在病人身旁,救命武器也在你身邊,那麼你應該會救他吧?」發生緊急事故,需要改善的並不是急診,而是走出醫院外的幫助。陳治圩表示現在民眾欠缺的是願意互相幫助的意願,因此將急救觀念推廣出去,成為了聽見AED團隊轉型的核心。

舉例來說,有不少區域,因為擔心機台被偷,大多選擇設置在室內,然而像是公家機關等地點,適逢假日便無法開放民眾進入,如果有緊急狀況,就有可能因為規定而無法即時取得AED。而聽見AED現在的目標,就是改變觀念,無論是場域管理員還是一般民眾,知道有需要就要使用,加上緊急醫療法14-1條,也就是好心人條款的保護,更不需要害怕機台遭到偷竊損壞或是因為救人失誤而纏上官司。

為了能夠從民眾意識翻轉觀念,陳治圩希望能夠仿效國外的方式,採取短而密集的CPR+AED教育,例如丹麥便是採取與考駕照綑綁的方式,要求每一位考照學員都必須在學習駕車的同時也要學會如何急救。目前聽見AED團隊與衛生局合作,整合網路平台推出CPR+AED教學,拍攝趣味影片吸引觀看,讓民眾只要上網搜尋就能馬上獲得急救資訊,也藉由加入社創企業,透過社會力的方式,提高參與性,幫助到更多的人。

照片

↑聽見AED走入社區,推廣急救教育。圖/聽見AED提供

由下往上 建立口碑

陳治圩也談到在聽見AED的未來規劃上,將轉向社區深耕,希望能夠以社區為據點,提供整合式的服務,因此他們推出了「五年社區養成計劃」,在AED所在單位,除了保障裝置五年內貼片耗材的使用,還會連續五年辦理教育訓練課程,讓民眾擁有急救意識以及急救能力之外,每個社區都能建立互助的共識。在團隊的積極推動下,今年已經有不少里長主動要求去做聽見AED裝設,團隊理念也受到太平扶輪社的支持,在太平新高里的里民活動中心設置了第一個養成計劃的示範點。

團隊期盼藉由教育的模式,能讓直接使用機器的居民給予反饋,建立口碑,產生社會效果,讓更多人成為救人的一份子,對AED不陌生,也讓愛不再陌生。

採訪側記

透過這次的採訪,了解到了聽見AED團隊以及陳治圩醫師想要改變急救意識和模式的決心,也讓我們對於急救這個詞有了更深的思考,跳脫固有框架,不單只著重在急救現場,教育紮根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期待有一天能夠在全台看到聽見AED的設置,所有人都能勇敢伸出援手,拯救生命。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