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二三砲戰可以學習到什麼經驗?
未來如果臺海兩岸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比較可能類似八二三砲戰的升級版,以飛彈、火箭彈、和無人機互相轟擊。因為,以現在臺灣擁有的反艦能力,中國人民解放軍想要橫渡臺灣海峽,風險實在太高了。而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臺灣所以能夠獲勝,主要歸功於:強固的砲火防護設施、源源不絕的後勤運補能力、及有效的反制火力。
1955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一江山島,2月逼迫國軍撤出大陳島。然而,或許有鑑於1949年10月古寧頭戰役全軍覆沒的慘痛教訓,中國人民解放軍不敢再貿然採行兩棲登陸作戰強攻,而希望以彈雨封鎖金、馬,逼退國軍。
依據八二三戰史館資料,從1958年8月23日砲戰爆發至10月16日的44天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計對金門各島發射了474,910發砲彈。以金門面積151.6平方公里計算,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彈3千多發。在8月23日首輪砲擊,金防部折損3位副司令官,司令官和參謀長受傷。連當時在金門視察的國防部長也負傷。隨後,國軍躲進地下碉堡,所以,整體而言,戰損不大。
依據維基百科,由於先前蔣介石採納「白團」的建議,在金門、馬祖建造地下坑道和碉堡,對官兵提供有效防護,因此,砲戰期間國軍官兵只傷亡440餘人。當時,金門、馬祖國軍駐軍總人數達10萬人。白團即「實踐學社」,是在1949年由日本退役軍人成立的軍事顧問組織,核心任務是前往臺灣幫助中華民國抵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白團與1951年成立的美軍顧問團,及1963年成立的德國軍事顧問團,構成中華民國在臺灣時代的軍事外援主力。
又依據維基百科,八二三砲戰爆發後,國軍每日需要運補金門約300噸糧食和軍火以維持戰力。1958年砲戰爆發後的9月份,運補噸數大約只有此數的三分之一。10月6日以後得力於美國軍艦的護航運補作業。國軍後勤狀況才好轉。另外,依據八二三戰史館資料,當時一艘戰車登陸艦可以裝載17輛運輸車。由高雄直接裝載補給品到金門料羅灣。停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砲彈射程之外。之後一輛輛運輸車破浪向前衝,大約5、6小時才能抵達岸邊。運輸車的目標較小,砲彈不易擊中,加上金門多山,可以屏障運補船隻,故能達成任務。
在反制火力方面,9月18日國軍啟動「轟雷計畫」,由美軍協助國軍海軍陸戰隊分批運送12門八吋巨砲前往金門,終於取得火力優勢,壓制住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火砲攻勢。據曾經參戰的義務役鄉親口述,國軍用巨砲打斷廈門的聯外鐵路橋樑,讓廈門反而變成遭到國軍封鎖的孤島。
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飛彈射程已經可以涵蓋臺灣全境。臺海兩岸若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如何維持海、陸、空運輸、補給的暢通,會是一大決勝點。使用無人機、小艇、甚至小型無人潛水艇分散運輸風險,應該是可以考慮的重點。其次,加強攻擊武器的精準度,減少彈藥的浪費,以及加強自動化作業,精簡外島駐軍人力,都可以減輕後勤補給壓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