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步行導覽 用英文說最在地的故事
【記者苗景宏、陳彥羽/台北市報導】「讓臺灣人變成用英文說故事的人,讓外國人有好的臺灣故事可以聽」,來去福爾摩沙的創辦人鐘炘儒與黃仲儀,以英語解說方式,結合在地人帶領的免費步行導覽,讓越來越多外國人能看到台灣的多元文化以及歷史發展。不僅如此,來去福爾摩沙更開創夏令營隊,培養學生能用外語將台灣介紹出去的能力。
↑免費步行導覽活動圖。照片提供/來去福爾摩沙團隊
一個誤打誤撞的開始
鐘炘儒Sarah就讀台大農業經濟系,五年級時,到了西班牙做交換學生一年,喜歡旅遊的鐘炘儒也藉此在學業結束時遊覽歐洲各地。到了斯洛維尼亞,在當時在自己居住的青年旅館的大廳櫃檯上,發現了「免費步行導覽」的傳單,感到非常好奇,鐘炘儒笑著說 :「學生時期看到免費這兩個字就被吸引住了,想也沒想就去報名了!」參加後她發現,免費步行導覽是藉由熟悉當地的在地人,並用他們的角度,告訴你這個城市或是這個國家不同的面貌。這不僅讓旅行變得輕鬆、不用特別做功課,更不需要提前預約,只要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集合,就能開始一趟旅程。鐘炘儒也提到在旅程的最後,參加導覽的觀光客都會以自己這次的服務體驗的價值作為給小費的依據,這樣的機制也讓每一場導覽必須經過精心規劃,「不能只是向朋友聊天一樣,必須言之有物且有趣」。
因此每當她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就會報名參加免費步行導覽。不需要旅遊團就能看到每個國家不同面貌的獨特經驗,讓鐘炘儒想到自己的故鄉台灣缺少這種在地人組成的導覽服務,並萌生了將台灣介紹給更多外國人的念頭。
不只是一時的熱情 「來去福爾摩沙」在台灣發芽
在二〇一五年回到台灣後,鐘炘儒開始利用週末招募導覽員,將在歐洲體驗到的免費步行導覽模式搬到台灣。在初期,招募導覽員時許多人也曾在歐美有相關的經驗,因而被吸引。黃仲儀 Jeff就是第一批加入的導覽員,日後也成為了「來去福爾摩沙」的共同創辦人。
免費步行導覽的受眾大部分皆是背包客,借鑒外國的宣傳方式,尋求青年旅館、地方民宿等合作,「當時就像在蠻荒之中開拓的感覺」鐘炘儒形容,在二〇一五年時,整個亞洲地區對免費步行導覽的旅遊方式接受度還不高。這反映在想與青年旅館尋求合作時處處碰壁。一來是當時社會沒有這種脫離制式旅遊團的文化;再來就是當初青年創業且收入主要依靠導覽後旅客所給的小費,許多青年旅館的業者認為鐘炘儒只是三分鐘熱度,而果斷拒絕。
然而鐘炘儒並未放棄,開始以社群平台,像是臉書的粉專發文,內容多以英文去介紹台灣的特色景點以及節慶,甚至是最近在社群媒體上又掀熱潮的「十件你不知道的事」,鐘炘儒早在八年前就做過了,這都是為了讓更多外國人知道其實台灣也有免費步行導覽;並藉由媒體的報導,讓更多台灣在地人認識了這個文化。此時鐘炘儒與黃仲儀繼續完善步行導覽的路線,最後於二〇一八年創立了來去福爾摩沙 Like It Formosa,將自己想讓台灣被看見的初衷進一步推廣出去。
三大主題走台北 免費步行導覽的起頭
除了將自身與青年旅館、民宿合作宣傳外,來去福爾摩沙也利用旅遊網路平台Tripadvisor宣傳自己的服務,增加曝光度。得知有這個服務的旅客,只需在每周固定時間、前往固定地點就能開啟一段認識當地的免費步行導覽。然而講到怎麼制定最初的路線,黃仲儀提到了外國人旅遊時會特別注意宗教、歷史有關的景點,而在台北就會想到龍山寺、中正紀念堂。因此第一條路線「Historic」就從龍山寺出發,一路行經剝皮寮、西門紅樓及凱達格蘭大道,最後在中正紀念堂解散,順著發展歷史的時間軸一步步去認識台北。鐘炘儒與黃仲儀也沒有就此停下腳步,陸續發展出了第二、第三條路線,分別以北門與大稻埕這兩個點,主打台北繁榮的過去並取名為「Golden Age」;再來是以國父紀念館、東區、台北101為主,強調未來發展的路線並稱之為「Modern」並將其設定在晚上,比較輕鬆的一個路線。
↑導覽員正細心向參加者解說。照片提供/來去福爾摩沙團隊
此外,鐘炘儒強調「導覽的發想不僅是區域性的特色,更多的是以內容導向出發」,在這個出發點下,來去福爾摩沙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導覽服務。
從不同文化層面出發的特色導覽服務
來去福爾摩沙除了上述在四個城市的固定免費步行導覽路線之外,也發展出了付費的特色主題的服務。這其中以文化的不同角度出發所設計的主題,像是以「學著如何吃得像一個在地人」為核心,體驗台北美食,從蔬果前菜、餃子、麵線、到刨冰甜品,在永康街體驗七種不同的食物,從前菜到甜點就像是組成一個套餐一樣。在體驗美食之餘,更是著重在台灣在地美食的歷史文化以及不同的吃法。
除了上述提到的特色導覽,當被問到來去福爾摩沙的與其他旅行團不一樣的地方,鐘炘儒說:「當初想到運用設計好的對話橋段讓外國人更能對一個地方的歷史加深印象」。要在兩個小時內介紹完一條路線,其中有太多小細節可以分享,除此之外,來去福爾摩沙也盡量不使用專有名詞做介紹。鐘炘儒在這邊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我們在介紹月老時,會把祂比喻成邱比特、又或是聖誕老人,因為虔誠祈禱能得到紅線就像得到聖誕節禮物一樣」,運用外國文化來介紹台灣,讓外國旅客更能在短時間內對台灣更有印象。
↑導覽員以趣味的比喻介紹霞海城隍廟。照片提供/來去福爾摩沙團隊
導覽員培訓外 讓人學會介紹自己的故鄉
「在地導覽最難的點是太多可以講了,必須在有限時間內選擇」,黃仲儀說到,每個導覽員都有很多想說的故事,但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真的很兩難。
經過幾年的經驗,隨著導覽服務漸漸南下,在二〇一九年,鐘炘儒與黃仲儀決定將導覽員的培訓線上化,先將路線的內容拍攝、製作成線上課程,並再兩三個禮拜後線上對談驗收,看看受培訓的導覽員是否對內容足夠熟悉,最後再實體走訪,測驗其獨自面對旅客問題的臨場應對能力、以及個人的臺風,全部通過才算完成一條路線的培訓。黃仲儀強調,在培養大家介紹自己介紹台灣的能力為出發點下,不會特別去看每個人的背景,只要通過了培訓,不管是上班族、抑或是學生都可以,並且歡迎大家用不同的觀點去切入相同的路線,不一樣的講法也能帶來新的發現。
除了培訓,來去福爾摩沙會舉辦夏令營隊,從國小到高中都可以報名。雖然對象是台灣學生一樣會是以全英文的方式導覽一座城市,不僅僅是讓每個人對身處的台灣有進一步的認識,更是在經歷了三到四天的營隊後,讓學生們自己用英文,像自己的家長、甚至是外國人介紹這個城市。
「我們想讓台灣被更多人知道」
來去福爾摩沙逐漸朝導覽與教育兩路線齊頭並進,不只讓外國人能更認識台灣,也讓越來越多台灣人學會自己介紹自己的故鄉。鐘炘儒談起自己毅然決然放下其他工作,投身導覽的初心她說,希望經過受訓的導覽員,能更了解腳下這片土地,並與外國人的文化交流後,可以讓他們反過來看看自己的故鄉,可能會更認同、喜歡他們身長的地方。
↑臺北免費步行導覽介紹圖。製圖/陳彥羽
採訪側記
在這次訪問之前,甚至自己也是所謂不認識免費步行導覽的一群人。在經過鐘炘儒與黃仲儀兩位創辦人很耐心的訪談後,自己也被步行導覽所吸引。現在許多人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其實並不瞭解,來去福爾摩沙除了讓外國人看見台灣更多元的面貌,也讓許多在地人重新認識自己所處的故鄉。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