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小農手匠結合農藝 推廣自然生活型態

2022/08/17 20:00
7,063次瀏覽 ・ 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記者江愷方、莊子昀/桃園市報導】一包看似平凡的手工日曬麵線,包含著三十多年的技術與匠人對於手工製作的堅持;無毒有機茶葉在手燒陶製茶具裡飄出的茶香味,背後有著最純粹的技法,與友善土地的關懷。小農手匠與農民、匠人成立聯合品牌,拓展農產品銷路,與桃園在地農民契作菜園,改善慣行農法的弊病,也嘗試結合農產與手工藝,讓人們看見農業的多元價值。

照片

↑小農手匠舉辦市集,展現農業結合手工藝的成果。圖片提供/小農手匠

成立小農聯合品牌  開拓農業新路

小農手匠協會在二〇二一年成立,號召友善農作、無毒有機種植的在地農民加入聯合品牌,協會負責為這些經過認可的產品尋找銷售通路,向消費者推廣自然農法及友善農作的理念,回歸最原始的方法維護生態環境。

協會理事長余孟芬本身家裡務農,意識到農民普遍缺乏穩定的行銷通路,便結合自己在品牌行銷領域工作二十多年的經驗,決定要成立協會幫助小農,目前品牌的運作模式是將友善農作小農的農作物,透過小農手匠的包裝、宣傳與信用保證,拓展產品的通路與曝光,成為互利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幫助農民生計,一方面讓大眾有管道去支持友善農作的小農們。

小農手匠創立以來不斷在做新的嘗試,例如在與桃園在地農民契作的菜園中,種植紫蘇、薄荷、檸檬香茅等香料植物,這些作物是東南亞料理常用的香料,也是抗疫所需的中藥原料。由於今年東南亞移民的數量很多,且生鮮植物的運費受疫情影響提高,不容易引進台灣,團隊因此發現了東南亞移民飲食上的需求與商機,在今年收成時,也馬上有東南亞超市聯絡協會購買,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會做出這些嘗試的原因,其實是想改善農民普遍使用的「慣行農法」所帶來的弊病。許多農夫因為年紀大,無法負荷耕田、種菜等耗費體力的工作,便利用除草劑除草、用肥料讓土地增肥,諸如此類的慣行農法,逐漸對土地造成傷害。於是協會透過引進新的農法,像是樸門農法、自然農法,以有機、不傷害土地生態的方式種植,雖然作物的賣相不一定美觀,但是營養價值是一樣的,余孟芬希望用這個概念,一方面教育消費者,同時也開導老農,讓他們可以試著用一些比較不費力的自然農法,如自然堆肥的方式,去維持生態的平衡。

結合匠人技藝 傳承農家精神

小農手匠中的「手匠」,指的是做手工藝的匠人,不論是農產品的加工品,或是藝術品,在台灣過去的農業社會中都十分常見。余孟芬認為,農村的記憶都蘊藏在這些手藝中,然而這些最純粹的技藝,會隨著時間慢慢會流失。

協會的熱賣產品「蕭師傅福州日曝手工麵線」背後便有著傳承手工技藝的故事。匠人蕭師傅製作手工麵線三十多年,這項手工技藝已經傳承了三代,但由於福州手工麵線的製作過程耗時又耗力,手工製作需要花費三天,而機器製麵只需花八小時,因此市面上許多人紛紛投入機器製麵,導致這項技藝逐漸流失,「但是機器做出的味道,就沒有那種發酵、好吃、筋道的感覺。」余孟芬為此感到十分可惜,便與蕭師傅聯繫、合作,將手工麵線納入成為小農手匠的第一項產品,讓手工麵線在市集、合作商店中銷售,後續也不斷受到消費者的喜愛與支持。

在小農手匠今年初舉辦的成果發展市集中,攤位上除了有手匠農產品的販售,也特別設置文化茶席,讓民眾能夠在現場用手工陶製的茶具品嘗茶葉的醇香,在使用簡樸的茶具與泡茶的過程中,享受農家最原始的身心靈體驗,體現小農手匠「將農業做成身心靈產業」的理想。活動與產品收到的許多好的回饋,讓余孟芬更加堅信,許多消費者會樂意花多一點錢去買美味且營養的食物,而協會負責持續尋找適合的小農,致力成為消費者與職人中間的橋樑,讓這些願意堅持好品質的職人被更多人發掘。

小農手匠近期正著手翻修一間五十年的老厝,修復年久失修的家具和擺設,也持續向民眾募集荒廢的古農具,希望能將其改造成實用的家具或藝術品,延續老物價值,並藉此將紅磚屋中的長年記憶保存下來。未來除了能作為小農手匠與農友們集會的一處基地,也讓消費者、小朋友可以透過這個地方可以更親近農業,做更多有關時農教育的活動。協會也邀請到桃園市茶藝書法家甘興德,為小農手匠以書法題字,讓老宅的氛圍添上文藝氣息。

照片

↑書法家甘興德為小農手匠老宅題字。攝影/莊子昀

照片

↑小農手匠的熱賣商品日曬手工麵線,傳承手工製作的好味道。 圖片提供/小農手匠

跨界橫向發展 拓展生活體驗
小農手匠注重在地農業發展,同時也放眼國際,定期舉辦「半農生活坊國際志工營」,讓國際志工、青少年親自走入農田,體驗農村生活,讓平時生活在都市的青年們擔任環境志工、參與自然環境維護,另外也有藝文課程體驗,不但療癒身心靈,也更認識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土地,學習珍惜自然資源。

另一方面,小農手匠透過就業服務處的推薦,接觸到一些中高齡長者,希望與對方合作,幫助他們尋找生活的動力。其中協會認識了一位林進鵬大哥,目前一起著手在老屋翻修的工程,預計翻修完成後能夠做為協會的新據點。而林大哥剛好會做木工、裝潢、水電,幫忙協會改善房子漏水的問題,也利用廢棄木頭釘成現有的家具。林大哥說,老宅就像古蹟一樣,記錄著許多早期的智慧,希望透過改建,可以重現農業生活的不同面貌。

照片

↑半農生活坊國際志工營邀請國際青年一起進行生態體驗。 圖片提供/小農手匠

照片

↑林進鵬大哥正在日常維護生態農園。攝影/江愷方

採訪側記

小農手匠的辦公室和契作菜園在桃園中壢的一隅,採訪當天到達現場時,並沒有想像中辦公室的樣子,而是一大片菜園和幾位農友在其中忙碌的身影,覺得格外親切。採訪的過程中也不時會有好友來拜訪總幹事余孟芬,談話間感受的到這裡的左右鄰舍互相關照、一起為友善農作盡心盡力的人情味。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