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集:有機米路迢迢
本集(9/27)討論的主題,是台東縣池上鄉的有機米認證及產銷問題。農委會86年推動有機農產品認證以來,只有完全不殘留農業的農產品才能取得標章,不過,基於台灣農地緊鄰,有機栽種難度高,相對影響農民種植意願及台灣有機農產品市場的普及,農委會日前研擬放寬標準,容許農產品農藥殘留在標準值5%以下,仍可取得有機標章,此議一出引起消費者、有機農民及相關單位不同的意見聲浪。
消基會和環保團體、部分有機農戶都反對農委會這項構想,消基會即提出,民眾對有機的認知就是無農藥,農委會不應背道而馳;有機農戶也認為,他們對土壤、水質、資材和農產品都有嚴格的檢驗程序,如果農委會放寬標準,以後如何保障有機農產品?至於贊同意見方面,有些學者則認為:容許有機農產品有些微的農藥殘留量,並不代表可以施用農藥,他們認為農委會的立意是給那些確實未施用農藥,卻因環境或鄰田影響的有機農場,不致因被檢出些微農藥殘留而被罰款或取消驗證資格,甚至斷了生計(例如:富里鄉銀川有機米事件),同時也是一種防止投機的做法,未來再有農藥殘留超過容許量5%的案例,就不得再以鄰田污染為藉口,而必須接受處罰,真正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現在因為消費大眾的反彈,加上部分有機農民的憂慮,這個放寬5%農藥限制的議案最後胎死腹中,確定取消了,雖然如此,基於台灣的有機栽種大環境條件考量下,像安全農藥殘留的 5%容許量這樣的思維,到底具有何種意義?有無它的必要性?對有機農業發展是有利還是有害?對消費者的權益而言又有哪些思考空間呢?有機種植的農民們正反意見是如何?有何值得討論之處?從這樣的討論來延伸,我們的有機栽種未來該朝向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會更好?現狀面臨的問題與困難又要如何克服?藉著開放論壇我們一起來討論。 九月十三日晚上十點村民大會將邀請農糧署東區副分署長、農會秘書、綠色陣線執行長、池潭源流協進會與池上萬安社區發展協會,共同面對面討論,邀你一同來關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