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走讀曾文溪氾濫平原 學習與水共生的智慧 上

2022/05/14 02:14
3,744次瀏覽 ・ 15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台南市安南區流傳一句俗諺
      "青暝蛇烏白咬"
      形容百年來曾文溪的河道變遷
      如同一條好動又看不到路的蛇
      亂衝亂咬
      影響人民生活至鉅

      文章引自鮑俊宏,清流月刊102年10月號 

      照片

       

      孕育嘉南平原上萬物的曾文溪
      因洪患所帶來的下游沖積平原
      是利於農業耕作的沃土
      歷史上記錄著曾文溪多次的改道
      常迫使下游村落的遷居
      青暝蛇的搖擺在日治時期有系統的整治下
      完成39372公尺堤防的延伸
      讓曾文溪近百年來的流路已大致定型

      以農情水文為辦學宗旨的曾文社區大學
      111年以曾文溪下游的人文地景
      辦理系列踏查活動

      照片

      4月24日在地理學者楊宏裕老師的講解中
      讓對這片流域有興趣的民眾
      一同走讀曾文溪下游的氾濫平原與河階地形
      從居住溪畔的人們與水利設施中
      感受水共生的智慧

      踏察來到曾文溪離開山區的第一個大凹岸東側
      同時臨官田溪與渡子頭溪的渡子頭庄
      高築的防洪牆是這裡的特色
      守護庄內居民於洪患時期避開三面的大水

      接著來到曲流凹岸中間的寮仔廍
      舊地名崁頂與崁仔是早年曾文溪的堤防與河床
      先民除透過種植大榕樹來防水止煞鎮青瞑蛇外
      也築著數道與水流面垂直的橫提來削減水力
      位於曲流南側的胡厝寮
      與寮仔廍庄同樣建聚落於崁頂上
      大致沿著溪尾排水左岸而建的堤防
      善用河階地形築堤來增加防洪的效果

      溪尾排水於台灣堡圖時位於曾文溪的主流路上
      迄今的曾文溪已向北側凹岸推移3公里
      新舊流路間的土地
      現今規畫為滯蓄洪區
      而溪尾排水到了蘇厝更挖深為滯洪池
      築壩以調節洪患時期的曾文溪水量

      待續...

      照片

      渡子頭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