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過境,學生老師一并帶走
「爲了回到台灣繼續上語言課程,我等了超過一年,期間還要付每個月9000元的房租,確保留在台灣的行李完好無缺。」來自非獎學金華語生,Leaf。
■Leaf期盼3月時可回到台灣。(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自印尼的Leaf,小時候經常聽到公公偶爾説出幾句華語。聽著聽著,她開始想要學習這門優美的語言。礙於繁忙的學業,她在2020年2月才有時間報讀華語課程,隻身來到台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上課。
上了兩個禮拜的課后,Leaf發現她所擕帶的旅游簽證無法讓她繼續上課,她立刻輕裝飛回印尼,重新辦理學生簽證。這時,台灣疫情指揮中心宣佈封鎖邊境,Leaf的行李從此「被困」在台灣。
30歲的Ricardo來自智利,2019年時自費到台灣念了九個月的華語課程后,便回到智利休息一陣子。他原本打算回到台灣把華語學好,但疫情爆發以來,沒有獲得台灣教育部華語獎學金的境外華語生,是無法入境台灣的。
■即便已苦等將近兩年,但Ricardo依舊堅持要來台灣學習華語。(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當Leaf和Ricardo等境外華語生被晾在一旁時,教育部與外交部在2021年推介「優華語計劃」和「台歐連結獎學金」,這些只為歐美學生而設的華語文教育計劃。
Ricardo暗嘆一句髒話,小心翼翼的懷疑台灣政府是否爲了應對國際上的政治角力,才會傾向與歐美國家建立友好關係。
教育部長潘忠文去年11月中曾表明,正在規劃今年3月讓5000名非獎學金華語生入境台灣,原定將在1個月后公佈詳情,惟直到元旦當天依然毫無消息。Ricardo表示,他必須選擇相信台灣教育部,因爲他很想要回到台灣繼續學華語,「但我聼到這個消息后不覺得興奮,只覺得這可能會發生,我沒什麽信心。」
值得慶幸的是,教育部在9日公告,3月1日起將開放研習華語逾6個月的非獎學金華語生入境。
■邊境關卡遲遲不願打開,華語中心資源過剩,寬敞的教室只見寥寥無幾的學生。(攝影/吳嘉恩)
文大華語中心主任張美華說,外國人來台灣學華語,更多的是爲了感受這片土地的人文風情,所以很期待3月開放華語生入境。即便邊境封鎖兩年來,已經導致生源大幅下降,她沒有一直心心念念開不開放的問題,讓老師爭取時間掌握綫上教學軟體,以及調整綫上綫下的教材,畢竟「還是要往前走。」
生源驟降 兼任老師該何去何從
根據教育部資料統計,從2013年開始推動的華語文八年計畫讓學生人數來到高峰,但疫情隨即降臨,原先持續上升的學生數量雪崩式的下滑,比前年少了將近1.2萬。
■華語學生人數108年度來到了3萬2千人,創下高峰,但隔年便大幅下降至2萬人。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製圖:李佳紋)
生源驟降,華語中心首當其衝,其次就是兼任老師。曾在南部某大學華語中心任教的林老師,就因生源不足在2021年初被解雇。由於兼任老師不適用勞基法,即便被經濟性解雇,學校也不需要付資遣費。
林老師認爲,原本設立在北京語言大學的暑期中文進修班「哈佛北京書院」,將遷至台灣大學,加上政府推行的兩項華教計劃,讓台灣和歐美的關係更進一步,有助於提升國際形象,人們也開始重視台灣華教,「但是,過去一向與台灣交好、最支持台灣華教的亞洲學生,如越南和韓國學生,依然進不來台灣。」
他說,這些新計劃依然不足以填補生源的空缺,兼任老師還是無班可教。即使許多老師應「優華語計劃」到美國大學任教,教育部也僅補助1200美元。林老師感嘆,這可能讓老師的處境變得更加困難,讓他對想要當華語老師的人説,「不要進來。」
對此,淡江大學華語中心主任周湘華表示必須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要看從事這一行的老師怎麽看待這份工作。若以自由業的角度來看,兼任老師的工作彈性真的很大,但保障也會隨之變少。
第二,每個華語中心的經營方式不同。想要長遠發展的中心會聘用比較多的專職老師,不想經營成本變高的,則會依賴兼任老師。
周湘華提到,無論在疫情爆發前後,許多華語中心都只有一名專職老師,大部分課程仰賴兼任老師負責。僧多粥少,似乎是台灣華教產業的常態。
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秘書長劉德馨也同意這個説法,並提到老師之間的削價競爭也是一個問題。
「不肯接受比一般薪水低的價錢的話,沒關係,會有其他人接受。」
華語文教育應該衝出大中華地區
「就像美語市場不在美國一樣,華教市場怎麽會在大中華地區呢?」
周湘華指出,其實最大的危機,是很多人對這個產業失望,但明明華教在海外有很大的市場,只是大家很常把眼光聚焦在國内。他强調,只要中國是個强國,華語就會有龐大的市場。
他說,台灣本土的華語中心目前有幾套教材可以選擇。教材多元是好的,但台灣華教還是需要一套由國家編訂的教材,經過國家認證,才能讓外國人覺得更專業、更容易接受。
■周湘華認為,國家編訂的教材會是華語老師出到國外時最好的工具。(攝影/吳嘉恩)
台灣華教也能嘗試制定一套教材,到美國這些已經有了中文檢定標准的國家接軌。若目標市場的國家沒有自己的教材和檢定標準,台灣就能將國編教材輸出。
劉德馨則認爲,需不需要國編教材只能見仁見智,但台灣的華語老師要打入國際市場,首先要練好發音。因爲台灣人説話不捲舌,與中國大陸的老師相較之下,台灣老師經常因爲發音不準確被刷掉。
「站上講臺就要用標準腔教課,這是語言老師的職業道德,跟國家認同沒關係。」
教育不應成為政治的利刃
去年11月,立委邱志偉曾在「華語學生難入境,華語中心快倒閉」記者會上提出,基於中國大陸的孔子學院在全世界陸續遭到關閉,給台灣製造了搶攻華語市場的好時機,應該將華教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
周湘華則認爲,比起中國大陸,很多國家跟台灣來往的時候,不會擔心台灣有政治教育的輸入。孔子學院被撤出,對台灣來説當然是個機會,但台灣不應該在這個時候大張旗鼓的進入市場,不要變成第二個孔子學院。
反之,台灣華教應該以外援的角色,協助美國大學設立華語中心,或者一起成立華語中心。先與別人當成朋友,注意一下形象,才會對產業有利。
最後,周湘華要大家明白,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語言學習,而語言教育也不應該被政治目標綁架。
「我們只希望台灣的華語文教學的環境是友善的,讓喜歡並想要學華語的人來台灣學華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