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缺乏鐵質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鐵質在人體內通常存在於血紅素和肌紅素之中,負責體內氧氣及二氧化碳的運輸。鐵質在人體內的功能,不僅是紅血球中血紅素的主要成分,也是用來運送氧氣的主要物質。因此,如果體內鐵質不足,就容易引發缺鐵性貧血。缺乏鐵鐵質也是現代女性最常見的營養不足問題,約有將近一半的女性有潛在性的貧血症狀,必須從每日飲食中補充鐵質,以免罹患缺鐵性貧血。
鐵質也是體內許多細胞中的蛋白質的輔助物質,所以一但體內鐵質和這些蛋白質之間的交互作用失調,就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病、內分泌異常、感染性疾病和神經退化性病的機率。根據衛福部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表,建議一般成年男性每日鐵質攝取量為10毫克,女性15毫克,50歲以上不論男女則降為10毫克,並且成人不論年齡為何,上限攝取量建議不超過40毫克。肉類例如肝臟、豬肉、牛肉、生蠔、蚌等,通常顏色愈紅、含鐵量愈高,一般人每天只要一餐吃到紅肉,就可補足鐵質需求,而素食如菠菜、番薯葉等深綠色蔬菜,榖類及黃豆、紅豆等豆類,顏色愈深、含鐵量愈高。
過去的研究顯示,在患有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缺乏鐵質和死亡風險有關。在一項最新研究中,德國漢堡大學心臟和血管中心的研究人員進一步追蹤研究了一萬兩千多名平均年紀59歲的人(女性占55%) 的包括血液樣本在內的臨床評估,其中評估了心血管危險因素和併發症,如吸菸、肥胖、糖尿病和膽固醇。研究人員在對年齡、性別、吸菸、膽固醇、血壓、糖尿病、體重指數和發炎症進行調整後,分析了缺鐵與冠心病、中風、心血管死亡率和死亡率之間的關聯。 研究發現,缺乏鐵質(ferritin < 100 μg/L)與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20%罹病風險相關,而如果沒有缺乏鐵質,那麼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可以降低約 5% 的死亡率、12% 的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和 11% 的冠狀心臟病罹病風險。此外,未來也需要更深入進行追蹤研究,了解一般人群缺乏鐵質與心臟病風險的關係。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