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污名的療癒劇場 OD表演工作室
【記者葉冠妤、靳詠雯 /臺北市報導】OD表演工作室針對精神康復者生命經歷所改編的戲劇「生藝人計畫」,以回憶與夢想為主軸,不避談疾病,但談的也不只是疾病。故事講述任職於技術部的員工張守則,其工作是幫前來求助的人,在破碎的記憶中找到有價值的部分,進行交換或交易。其中的指標有稀有度、清晰度等。案例中有沒見到親人最後一面的遺憾記憶,也有青春時沒有結果的青澀情感。OD表演工作室擅長以溫柔的方式,包裝敏感尖銳的議題,渴望在作品中傳達「我們都是一樣的」。
不同背景的夥伴 因為喜歡劇場而聚集
OD表演工作室成立於二〇一〇年,由一群喜歡劇場的人們組成。他們藉由串連北部大專院校戲劇性社團的轉身戲劇節認識,並在完成作品後,更加確定了還想一起做點什麼的想法。他們有的人是專業社工出身,有的人是學的企管,也有人學的是法律、外文,並不是人人都有表演經驗。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於二〇〇六年立案,旨在推廣「應用劇團」在臺灣的整體能見度、累積專業人才庫,策劃相關工作坊等。透過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牽線,新加坡戲劇盒劇團的李邪老師提供OD表演工作室許多表演專業方面的協助。 二〇一七年一月更來到臺灣協助團隊訓練,完成了在地化戲劇作品《一堂課,台灣》。內容針對台灣的社會制度,探討弱勢族群在這之中的處境,如都市更新、高齡化社會等議題。負責人陳姵如再將從中學到的技巧轉換成一套表演系統,開設工作坊,提供給爾後加入的,不具表演經驗的成員。
總編導蔡朋霖表示,他身為主要創作者,又是專業社工出身,因而看到了個人、心理層面外的視角,並以戲劇作為一種溝通方式,和社會進行對話。
OD表演工作室負責人陳姵如。攝影/靳詠雯
生藝人 生異人
OD表演工作室也和專業單位共同承辦[1] [2] 戲劇演出,如非營利組織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該協會主要負責幫助精神康復者重新適應社會生活,在就業、居住、生活等方面有更好的品質。他們於二〇一三年起,開始使用戲劇作為協助精神康復者的管道,二〇一六年則開始有了戲劇的演出。
生藝人即是與精神康復者共同工作的團隊,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做藝術性的表達,也因此當歷經四年工作,決定要為這個行動計畫取個名稱時,便取將「生命」作「藝術性」轉譯的「一群人」之意,命名為「生藝人」。是生藝人,也是生異人,希望表達「讓有差異的人透過藝術,為自己說話」之含義。
當一齣戲中,有三分之二成員是精神康復者,計畫負責人潘宗育表示,其中面臨的困難並不會因為團員的精障經歷而有不同。他們和所有人一樣會經歷緊張與興奮。而每個人加入OD表演工作室的初衷不同,但他都能在他們身上看到實質且具體的正向改變。
例如精神康復者通常被教育不能有太大情緒起伏和負面想法,因而不喜表達或習慣用正向的字詞。但在排練過程中,漸漸能發現他們越來越多話,逐漸在演出過程中敞開心扉,表達真實情緒。而這齣戲的主要目標為去污名。號召精神康復者的加入,是希望藉由他們的生命經驗,以及身邊的照顧者,甚至是一般的社會大眾,提供一個平台能夠讓這些不同的人相處,也相互看見。蔡朋霖表示,透過實際的相處,讓不同角色尋找一種能夠共同工作的模式。這樣的團體成員組成,也像是在模仿真實社會的樣貌,同時一起尋找在彼此生命中共存的方式。
「社會性議題」和「弱勢關懷」兩大主軸
負責人陳姵如坦言,原先都是憑著心中的感動創作,後來經統整歸納後,意外發現其中都牽涉社會性議題與弱勢關懷,因此才將這兩個主軸定為劇團的路線。
而一齣戲的事前準備包含田野調查與遊戲訓練,透過分享生命經驗,希望演員對彼此放心。再將之改編成戲劇,搬上舞台。以「生藝人計畫」為例,許多成員分享了初戀的甜蜜故事,選定故事後,還必須考古符合該故事背景的服裝與音樂。最終年代定位在約莫四十年前,以楊耀東的「星期六」為曲,參考復古的舞步及服裝,創作了二〇二〇的第一個故事《阿全的初戀》。
故事結合六個精神康復者的生命片段,採集了他們生命中難忘、重要的回憶。劇情敘述在不久的將來,記憶變成了人類共同的資產,隨著人類身體年齡的增加,能夠創造記憶的大腦越來越少,當大腦中的記憶歸零,人類就會面臨像植物人一般的處境,此時「難忘的」記憶就變得非常的珍貴,這些記憶可以被估量價值,也可以被交易。
負責人陳姵如表示,在上述的前提下,創作者先讓康復者的記憶變得有價值,畢竟生命故事在他們的生命裡都算是卅年以上的「陳年」珍品。只是弔詭的是,這個可以被估量計價的機制到底是誰設計的呢?誰又能夠決定這些記憶值得多少?或許這才更接近問題的核心。
長時間與精神康復者共事的陳姵如經常會聽到旁人以惋惜的口吻說:「精神康復者以前怎樣怎樣,要不是他生病的話…」這讓她思索著,帶病的人,雖然有他的限制,但我們的社會,是否也該有足夠的意識和包容,讓這個族群在限制下,仍有機會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成為想成為的自己呢?
生藝人計畫排練過程。圖片來源/OD表演工作室
劇場是提問而非答案
相較倡議活動,劇場是一個溫和而安全的環境,是一種相對軟性的形式,卻能達到一樣的功能。「社會議題透過劇場不同程度的藝術轉化,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再者它可以容錯,也可以嘗試透過扮演, 提供一種對話練習,或者不同觀點的熟悉、演練,去認知既有的事務形貌。」總編導蔡朋霖說。
生藝人計畫劇照。圖片來源/OD表演工作室
做社會性的議題很重要 但戲好不好看也很重要
從二〇一〇年成立至今,生藝人計畫一直以三年一輪的方式進行著,包含描述生而為人各種樣態都能被包容的《機械城》、刻畫記憶的《交易時刻》以及講述疾病的《預約真實》。
尋找平衡一直是工作室努力的方向,因為在對社會議題發聲的同時,如何與前來看戲的民眾展開對話,讓原先不那麼關注議題的人,也能拋開成見、受到感動是很困難的。OD表演工作室邀請大家一起在劇場這個安全的場域中思考、實踐社會參與。近期的計畫包含在政治大學開設工作坊,希望在平等、同性議題上有些著墨。
採訪側記
訪談間能輕易察覺OD表演工作室的成員們,真心的希望也正在實踐不同群體間的平等。因為社會弱勢面對的往往不只是病痛或經濟方面的困境,還有社會長期為之生上的標籤與污名。OD的美好願景正在實踐,希望在一年一年的努力推動之下,號召更多人加入。邀請觀眾在劇場的虛實之間,願意對話,也付出行動。
生藝人計畫簡介。製圖/葉冠妤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