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孟真/嘉義市報導】
台灣的轉變 原住民文學的初展枝芽
80年代後,台灣社會風氣漸漸趨於開放,不管是經濟、思想、文化都朝向多元化發展,加上國際間原住民復興運動的意識抬頭,原住民文學家開始以自身文化作為主題投身創作,尤其這個時期的原住民青年恰好是原住民受漢族教育後,教育體制、思想、語言使用相對成熟的第一代,大約是民國60年代出生的創作者,大多已經能夠使用漢文字寫作,原住民文學即從口傳轉為文字書寫,加速了文化的傳遞,讓更多非原住民族的閱讀者也能夠閱讀,也可以實體紀錄下屬於原住民自身的情懷。
民國80年代的原住民運動。【記者 徐孟真/翻攝自新聞實驗室】
原住民文學如何定義
社會對於原住民文學的定義有幾種不同的看法,一開始只要作家具有原住民身分,不論他所書寫的是何種題材都歸類在原住民文學,後來漸漸出現另種不同的聲浪,認為這樣的定義方式侷限了創作空間,提出只要文學作品是以原住民作為題材都能算是原住民文學。卑南族作家巴代表示,在語言方面使用族語創作或者中文創作都有其重要的地方,因為對他來說這些都是詮釋藝術的方式,並沒有好壞之分,如果要一味的否定其中一種創作方式,或是限制作者的創作語言,那其實是變相的侷限了這個創作。
現在也有許多關於探討原住民文學的論壇。【記者 徐孟真/擷取自山海文化雜誌社】
心繫山海 黑暗的出口
在原住民文學中常能見到濃厚的族群文化,看見大量以山海作為背景的作品,不只描寫傳統文化,紀錄原本山海間的生活,並寄託強烈回鄉色彩,也在創作中抒發社會長年對於原住民的打壓迫害,以筆對抗社會的不公,同時書寫對於自身身分認同的矛盾。原住民文學的讀者謝孟玹表示,在原住民文學之中可以感受到文化消失的急迫,相較於其他文學,它散發出一種純真,用字比較淺白直接,閱讀起來不會覺得過於深奧,然而現代文學就比較常偏好暗示以及隱喻,可能要去猜想作者的想法,所以在原住民文學中可以很簡單的去感受他們的生活,像是書中的山豬、飛鼠、飛魚都是他們的日常。
曾被中小學收錄為課文的知名原住民文學書籍。【記者 徐孟真/擷取自博客來】
寄情於文學中
從原住民文學中看見文化意識抬頭,再從文學中看見一個文化的過去,不只是族群被壓榨迫害,還有大環境下身為少數的無奈,不過也能夠從不同角度看見這個文化的美麗之處,在書中一同徜徉在山海之間,體會原住民的民族文化。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