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宋家琪、胡孫寧/新北市報導】愛重服務中心為十五歲以上的輕、中度身心障礙者安排生活技能訓練如廚藝培養、基本清潔能力等,以及自主活動和簡易的代工的職業訓練和全日型照護,透過各種不同領域的學習及硬體設備,讓收治的身心障礙者擁有能夠重新與社會接軌的能力。而愛重服務中心的靈魂人物就是主任王宜慧,她幾乎一手包辦了中心從創立前的設備購置、到創立後的個案管理等事項,對維持中心的運行貢獻了很大一份心力。
愛重服務中心簡介。製圖/宋家琪、胡孫寧
愛重服務中心主任王宜慧大學時主修的農學院,主要研究植物病蟲害、與微生物相關的事務,天天待在實驗室裡,覺得生活很單調。因為想多與他人做接觸、交流,畢業後到美國念研究所, 選擇念的科系是復健諮商,因為可以學習諮商方面,也能更了解身心障礙的相關事宜。
研究所需要實習,她就在美國的一個非營利組織Peckham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就業服務諮詢的單位上班,替他們做評估、工作轉介等;她工作跟念書在美國總共待了七年,也因此累積了許多實務的經歷。回臺後,輾轉在勞工局等公部門也做關於就業輔導方面的工作。但與美國相比,臺灣的工作環境、習慣、風氣都較不那麼活潑,讓她不太適應。後來透過朋友介紹,選擇轉換跑道,進入了心路基金會,並擔任機構服務處處長。
中心由新北社會局與心路基金會共同創辦
二〇一五年,新北市社會局提供位於新莊化成工業區裡的場地,並委託心路基金會替身心障礙者提供首創的全日型生活重建,在此之前,生活重建主要都是針對視覺、聽覺障礙等類別者做提供。心路基金會認為社會對身心障礙者在生存能力的培養方式和相關機構都不夠完善,在看見問題後,便著手開始籌辦愛重服務中心,並指派王宜慧擔任中心主任,她也是籌畫整個中心的靈魂人物,從設立前的設備購買、人員安排、場地設置;到設立後對個案的管理、中心的各項運作都一手包辦。
愛重服務中心是專為輕、中度身心障礙者提供兩年期的生活技能訓練及自主活動的地方,中心的理念是希望能培養身心障礙者擁有獨立生活及自主活動的能力,讓他們能順利回歸社會。中心目前的收治年齡層大多是高中畢業到二十歲,但也有特殊的個案-包括目前還在就學,但身心障礙程度被評估需要保護安置的高中學生、家庭功能不完整而無法自理生活的中年身心障礙者,而收治的對象大多是透過學校、社區家庭資源中心轉銜。
新北市愛重服務中心門口。攝影/胡孫寧
愛重服務中心與一般機構的差異
這裡與一般提供照護的機構不同的地方是,愛重服務中心是一棟複合性的服務機構,結合了住宿以及多樣化的生活空間,包括有含復健器材的健身房、可自由活動的地板教室、廚藝教室等。中心也有為收治對象設計學習課程,可分為個人能力培養以及銜接社會環境的能力。在個人能力培養方面,有日間的學習課程以及晚間的休閒活動和每週固定時間的社團課,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社團參加,這是為了培養收治對象未來能發展不同興趣的可能性。
在銜接社會環境方面則分為職業訓練和社會適應的能力培養。職業訓練的部分是幫忙工廠做零件代工,收治對象除了 可透過自己的能力賺取零用錢,也可藉此訓練手工能力、細心與耐心度,和最重要的挫折容忍度。因為身心障礙者的認知比較難適應環境並做調整,常會對工作內容感到乏味、厭煩,所以會有想罷工的情況發生,這時負責照顧他們的老師就要進行溝通,讓他們理解工作的意義,在經過這樣心理素質的培養,收治對象就不會輕易感到失敗和絕望。而社會適應則是讓服務對象出門遊玩、散步等戶外活動,可與一般民眾接觸,讓心智障礙者能適應外在社會的變化。
憑藉一路走來的努力 打破質疑
在心路基金會創立愛重服務中心前,社會上已出現去機構化的聲音,有人認為機構會使病人在社交、工作能力等問題上,愈加無法自主,而去機構化強調要讓障礙者與社會融合,能管理自己的生活。因為社會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的不理解,對心路基金會又要成立機構而產生懷疑。王宜慧說:「人很容易在面對改變時充滿疑惑,但我就是要做給他們看。」心懷質疑的人在看見這幾年中心的成長變化,像是完善的硬體設備、課程多元的發展、成功的個案成果等各種面向的呈現後,也不再多說什麼,甚至有人開始學習中心的發展模式。
小蓉(化名)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由爸爸照顧,中重度智能障礙,因此表達能力不太好,身體也有低度障礙。而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自己搭公車回家,一直以來,她看別人都能做到自己回家這件事,但因為她自身能力、條件的問題,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完成的事。她跟爸爸、工作人員做了很多溝通,最後在兩方的協助下,像是幫她製作牌子配戴,讓公車司機能看見她要上車等方法,現在幾乎每周都會自己搭車回家。對她來說,這是一件可以證明自己的事,來到愛重服務中心前,她的個性被動,也習慣透過哭鬧去依賴他人的幫助, 但現在的她,在中心裡受到同儕的影響以及老師的教導下,也會因為希望被稱讚,而主動表現自我、幫助別人。王宜慧語帶肯定的表示,小蓉在這一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在中心展示個案、設備等成功的實際績效並挺過外界的質疑後,機構面臨的問題則與個案數的壓力有關,因為是屬於社會局委託辦理的中心,每年度會有成果的評估,而審查中有很大部分是關於收治的案量,公部門希望中心的收治能發揮最大效益-達到法定的額滿人數六十人。但收治對象的流動沒有一定的規律性,因中心的標準收治期限是兩年,但結案與否是依照個案的情況來判斷,不一定會待滿期限;也有個案的狀況需要持續的幫助,會收治超過兩年的時間,因此會發生收治成員不足量的可能性。這也讓王宜慧一度面臨了服務倫理與審查壓力的兩難。在經過審慎思考後,目前的解決方法則是讓愛重服務中心內六成的狀況穩定的收治成員流動,讓四成需要更多照護的成員常駐。
收治對象在上廚藝課,製作當天的午餐。攝影/宋家琪
收治對象在進行金紙代工。攝影/宋家琪
結案標準多元
愛重服務中心在個案結案前半年會開始進行職業的轉銜,幫忙尋找就業單位,確保在他們離開後有工作、有住所或去處,而結案的另一個標準也包括了—是否達成個案的個人服務計畫。每個個案進入中心後,工作人員會與他們洽談想達成的目標,以及做家庭訪問,最後再評估以及期待他們可以做到哪個程度,替個人量身打造計畫。王宜慧[1] 說,「人是多元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我願意耐心的等待這些身心障礙者去展現、表達。」
愛重服務中心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練習的場域,不論是在行為的自我管理,或是對自我的認識。也會因為中心提供的課程,增加他們成功的經驗,這樣的經驗會轉化成一股動力,讓他們願意繼續學習。王宜慧表示,未來中心的核心目標還是以能協助更多身心障礙者順利、成功的回歸社區,並且完成他們對自己心裡的期待為主。而這些過程,還需要更多社區的支持、以及對於身心障礙者更完善的法律保障。這些事物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對那些身心障礙者來說,愛重服務中心是一個能讓他們停留學習,並具備自理生活的能力的人生中繼站。
採訪側記
當天到愛重服務中心,中心主任先帶我們參觀了整個中心,整個中心的設備其實都很完善,不僅有學習空間,也有健身房、地板教室、廚房等多樣化的場所,在落實要讓這些有輕、中度心智障礙者能擁有重新返回社會的能力這件事上,做的真的很完善。在參觀的時候,也看到這些中心的服務對象在上廚藝課、手工課,其實都做的很好,尤其在手工課的部分,大家的技術都非常純熟,很流暢,讓我們很驚艷也很佩服。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