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刊出疑似舞弊論文
本文揭露三篇涉嫌學術舞弊的論文,出版機構涉及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大學與國立臺北大學,分別以A2010、B2011與C2011稱呼他們。以下利用五張論文截圖,加上筆者的註記,以解說三篇論文涉及的爭議。
A2010刊登於《國際電子商務管理》,它是一個以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 Management流通的全英文期刊,期刊不提供著作中文標題。筆者根據A2010標題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ion Image in The Risk Society: Take The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as an Example”,將它翻譯為「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形象在風險社會之關係:以行動通訊產業為例」,如圖1至圖5所示。
圖1. 論文A2010頁187與188(左) vs 論文B2011頁43與44(右)
《臺大管理論叢》刊出B2011標題「社會責任與公司形象之關聯:風險社會之調節效果」,對應至英文標題 “Connections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ion Image: Risk Society as the Moderator”。以上說明A2010與B2011研究的內容完全相同,就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和公司形象Corporate Image的關係。
圖1同時呈現A2010與B2011的研究樣本來源描述,翻譯如下:「800份問卷電子郵件寄出,571份回收(71.4%)。800份書面問卷寄出,583份回收(72.9%),總回收份數1154,男性399 份(34.6%) ,女性755 份(65.4%)。618份年紀25以下(65.3%);764份的所得在NTD30000以下(66.2%) 。」
以上,僅呈現英文論文「一稿二投」於國內期刊,卻不引用的爭議,真正的驚爆點發生在以中文呈現的C2011,如圖2所示。
圖2. 論文A2010頁187與188(左) vs 論文B2011頁43與44(右)vs 論文C2011頁42(左上)
圖2是在圖1的左上角覆蓋C2011第42頁,說明C2011有效樣本的男399、女755、總數1154,完全相同於A2010與B2011。相互牴觸者有三,其一是A2010與B2011陳述「大部分受訪者低於25歲,共618份」(The majority, 618, were under 25 years of age.),C2011卻陳述「分布於19-25歲的受訪者最多,共有618人」。
其二是C2011摘要陳述「本研究結合資訊系統及行銷理論…透過網路問卷調查,共回收1154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透過Google以上文句,可覓得完整摘要與論文資訊)也就是行銷研究,不同於A2010與B2011的企業社責任與公司形象研究。
第三點是如前所述,C2011的1154樣本僅「透過網路問卷調查」,A2010與B2011卻是571來自網際網路(A2011聲稱internet、B2011聲稱e-mail)583來自書面問卷(paper questionnaires)。
C2011的研究主題和A2010或B2011不同,但研究樣本來源的性別、總數與「25歲以下」的樣本數皆相同(如果C2011不存在低於19歲的樣本來源),再基於三篇論文有一共同H作者(A2010尚有U合著者,B2011則尚有U與L合著者),則幾乎可以確定三篇論文的問卷是對相同樣本、同時進行。以上卻也產生出是否真有利用書面問卷的真實性?
圖3. 論文A2010頁188(左) vs論文C2011頁42(右)
B2011沒有呈現1154份樣本來源的年紀分布表,A2010與C2011則都有呈現年紀分布資訊,筆者便利用圖3對比相關頁面。A2010的「25歲以下」樣本數是618,C2011卻是701(618+83),且除了「26-30歲」同為227外,其他各組都不相同!
圖4. 論文A2010頁188(左) vs論文C2011頁43(右)
持續利用圖4比較A2010與C2011呈現的樣本「學歷」資訊,竟然出現「高中/高職」High School與「研究所以上」Graduate School數字交叉對調,其他學歷樣本數完全相同的情形!
圖5. 論文A2010頁189(左) vs論文B2011頁45(右)
基於A2010與B2011研究議題相同,研究變數設定也相同,圖5呈現二篇論文的因素分析負荷量(factor loading)數據。二者的數據都是極相近,例如第一列IM1是0.84與0.87,對應的說明內容也完全相同,不過是B2011在A2010前加上“The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is”,而且是很一致性的在B2011的變數IM1至IM6都如此處理!
以上說明地三篇論文之間的巧妙差異、微調、置換,讓人不禁懷疑對應數據的些微差異,是肇因於手動微調?或是肇因於使用不同版本的研究軟體?
可以確認的是,A2010與B2011之間的文句表達修繕巧思,是為了躲避人工智慧技術的抄襲偵測系統。二篇論文刊登在國內最頂尖大學發行的期刊,已經過了十年,卻沒被發現,證明AI技術存在盲點。唯有依賴愛智者親力親為地去研讀,才可以揭發當前臺灣學術界盛行的投機取巧文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是因為前人推疊巨人肩膀,後人再按圖索驥地站立其上,得以看得更遠,也得以利用看得更遠的素材,再回饋於堆疊與強化巨人的肩膀。充分與正確的引用既有知識,是堆疊知識的必要步驟,才得以確保學術資訊流之完整與順暢,促成累積與發展知識的學術目的。
當研究人員創作的論文有利用其他著作的事實,卻隱匿「被引用文獻」,而未明確登載引用之事實,將阻斷資訊的傳遞,更阻礙知識的擴散與發展。如果學術工作者不引用、不明示利用或牽連其他論文的事實,這是剝奪讀者的資訊權,也可能是意圖躲避學術舞弊爭議的指控。
最後,筆者利用圖6呈現Google搜雲關鍵詞"本研究結合資訊系統及行銷理論"獲得的結果,證明涉嫌舞弊的輪文結果傳遞到整個華文世界。
圖6. 利用Google搜雲關鍵詞"本研究結合資訊系統及行銷理論"獲得三個結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