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湛藍海洋 湛鬥機清除海漂垃圾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蔡昀彤、莊星卉/臺北市報導】「我們團隊不是一個撿垃圾的團隊,我們是要為環境找到解答的團隊。」這是臺灣湛藍海洋聯盟執行長陳思穎為自己團隊下的註解。根據世界經濟論壇二〇一六年的報告指出,目前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已超過一點五億噸,若再不採取行動,到了二〇五〇年,海洋中塑膠垃圾的總重量恐比魚類還要多。對此,臺灣湛藍海洋聯盟研發出海洋垃圾清除機器──「湛鬥機」,用創新的方式正面迎戰海漂垃圾。

從趣味到專注投入 走訪漁港見證嚴重污染

一台長約三百八十公分,寬約一百八十公分的機器,靠著向上運輸的輸送帶,讓港灣的垃圾像坐電扶梯似的,被運送到機器後方的垃圾收集籃,這是臺灣湛藍海洋聯盟(以下簡稱湛團隊)研發出的第二代湛鬥機,每個月可收集大約兩千公斤的海洋垃圾。湛鬥機體積小、容易操作,又可遠端遙控的特性,顛覆了過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或是只能依賴昂貴清潔船隻的海洋清潔產業。

湛團隊的創團契機要回溯到二〇一七年,當時湛團隊執行長陳思穎,因在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工作,而收到臺大內部信,得知名為「臺大創創挑戰賽」的創意競賽,正在廣徵參賽隊伍,陳思穎便抱持著好奇的心態,拉著一群好友組隊報名參賽。由於陳思穎大學時期就讀海洋環境工程學系,再加上自己熱愛浮潛,因此決定以解決海洋垃圾污染為主題,來報名參賽,嘗試創造能讓海洋永續發展的創意專案。

在規劃專案的過程中,陳思穎與團隊多次走訪受污染的漁港,並與當地漁民、漁會互動,了解污染環境的利害關係人。經過多次的走訪,陳思穎才發現海洋垃圾污染問題,非常需要被正視,「我們發現污染問題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嚴重,而且其實大部分的人都不關心,所以我就決定要認真來做湛團隊。」

實際走訪漁港看見海洋垃圾問題比想像中嚴重,陳思穎因而專心投入湛團隊計畫。照片提供/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打斷手骨顛倒勇 失敗經驗成湛鬥機養分

「我覺得海洋就是一個生命的起源,它給了我們很富足的生活,提供我們食物,供我們休閒,可是卻沒有人替它發聲。」陳思穎看見漁港遭垃圾破壞的慘狀後,便經常問自己:身為海洋人到底能為海洋做些什麼?直到有天,陳思穎到鼻頭港從事浮潛活動時,才在無意間找到解答,「那天整個鼻頭港都被垃圾淹沒,可是看到的當下就覺得這些垃圾跟我無關,所以我還是去找淺水教練。但過了一個小時回來,垃圾居然全部不見了,港面恢復一片寧靜。」

眼見眾多垃圾在轉眼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陳思穎便詢問附近居民,是哪些人來清理垃圾,沒想到居民卻說根本無人清理。陳思穎對這樣的回應感到震驚,也才意識到漂浮性海洋垃圾對環境造成的威脅。「漂浮性海洋垃圾就是在水面上載浮載沉的,它可能會因為風向改變就被吹出去,就換一個地方存在,所以其實垃圾沒有不見。」陳思穎語帶激動地說。得知垃圾在無人清理的情況下,便會流出大海後,打造專屬機器來清理海洋垃圾的想法,也在陳思穎心中萌生。

陳思穎便找回湛團隊的成員,開啟「為湛而戰──海洋垃圾移除計畫」,利用業餘時間投入湛鬥機的研發。一開始,湛團隊以大型吸塵器的概念,打造湛鬥機。無奈最後發現,由於漂浮性海洋垃圾的大小不一,有的過大,有的過小,因此用同樣的管子將垃圾抽上來效果並不好,經常抽起來全部都只有海水。

湛團隊也曾以馬桶的概念設計湛鬥機,但實驗階段卻發現漂浮性海洋垃圾重量過輕,當電量耗盡及漩渦停止時,許多垃圾又被吐出來,難以到達集塵袋。經歷多次失敗後,陳思穎赫然發現,海岸的風浪變化快速,碼頭又常受潮汐影響出現高低差,因此主要設計應該著重在如何將垃圾帶回岸上。改變思考方向後,湛團隊決定將吸塵器吸取垃圾的概念,結合子母車設計,透過輸送帶把垃圾向上運送至機器後方的提籃存放。

「這提籃就像家裡的垃圾桶,滿了就把提籃吊回岸上,再拿去倒掉就完成了這籃垃圾,而且也不會因為風吹雨打日曬垃圾又再流出去。」陳思穎開心地分享湛鬥機成功的秘訣。湛團隊成功打造第一代湛鬥機後,湛團隊便於二〇一九年,將一代湛鬥機,帶到八斗子漁港進行一整年的實地操作。沒想到實際下海後,又有困難浮現。

由於臺灣深受季風影響,導致每個港口、每個季節的垃圾集中區域都不同,這對於固定式的一代湛鬥機來講無疑是一大罩門。「那時候就在心很痛的情況下決定捨棄一代機的研發,我們就直接跳到二代機的研發,如果固定是它的限制,我們就要拿掉這個限制。」陳思穎說道。湛團隊就在一次次的嘗試及失敗經驗中,慢慢地打造出符合環境的湛鬥機,二〇二〇年完工的第二代湛鬥機,不僅可以移動,還融入遠端遙控科技,讓海洋清潔作業更加便利。

第二代湛鬥機正式下海測試。照片提供/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不被看好遭攻擊 堅持信念朝目標前進

事實上,湛團隊在初期,整個團隊裡面,並沒有機械工程背景的成員,對於造船技術更是一概不通。陳思穎說:「我們念的都是做海洋監測,會知道怎麼讓船變成一個載具,但是不一定會造船,所以最大的困境是在造船的過程中,這個能力是薄弱的。」陳思穎笑著說,自己當時很不要臉,在意識到團隊沒有造船能力後,便不斷搭訕造船專業人才。但也因為陳思穎口中的「不要臉」,才讓湛團隊在解決海洋污染的路上,遇到許多貴人。

現在每當湛鬥機進入船體製造、優化階段時,湛團隊便會與熟知海洋環境,又有造船背景的臺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合作。陳思穎也嘗試將自己大學時期,學習到的流體力學、熱力學及電力學等基礎物理,融入湛鬥機船體的研發,並與臺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的專業團隊一同討論,製造出更能適應海洋環境的湛鬥機。

除了技術問題外,當湛團隊將湛鬥機拿到漁港實地測試時,也曾遇過漁民反抗的情形。「剛開始漁民就都用看動物的態度看我們在幹嘛,然後他們就會跟我們說撿不完啦,但是就是一邊講,一邊丟垃圾。」陳思穎更提到,還有漁民在團隊前往駐點的第一天,就來收取保護費。面對外界的不看好,湛團隊卻沒選擇退縮,陳思穎堅定地說:「我自己信念是還蠻強的,我做這件事情其實我並不是為了誰,我真的是為了環境而已,所以誰都不能阻止我。」

陳思穎認為,不被旁人看好並沒關係,只要持續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還是會產生影響。「我們在那邊堅持很久,很認真的收垃圾,漁民看到我們把垃圾攤在地上,就會意識到垃圾真的很多,而且很多都是自己的朋友丟的,然後他們就會開始勸彼此不要再丟了。」陳思穎認為透過湛團隊身體力行的行動,能為漁港帶來正面影響是相當好的現象。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執行長陳思穎(左)與營運長顏湘霖(右)持湛鬥機手板合影。攝影/蔡昀彤

分析垃圾追溯源頭 為海洋污染找正解

「我們團隊是一個為環境找到解答的組織,垃圾是永遠撿不完的,如何讓這些垃圾變成證據,如何找到一個讓上下游串連起來截斷垃圾的方法,才是我們最重要的目的。」陳思穎提到湛鬥機並不是為移除海洋垃圾的唯一解方,因此湛團隊更將從海中收集起來的垃圾,以徒手、肉眼進行簡單分類,期望透過「垃圾分析」,了解垃圾產生的原因,並且向上游追溯源頭,試圖阻斷垃圾再流入海中。

陳思穎說,以湛團隊在二〇一九長期駐點的八斗子漁港為例,寶特瓶就是最大宗污染垃圾,而且夏天時期的寶特瓶又比冬天多。再進一步找尋原因,湛團隊發現關鍵在於八斗子港口竟然沒有飲水機,導致所有船員都需要購買瓶裝的水、飲料來滿足飲水需求。此外,夏天天氣較為炎熱,也能合理解釋為何夏天打撈上岸的寶特瓶數量較冬天多。

在進行垃圾分析時,湛團隊在眾多的寶特瓶、食品包裝中,也發現一些印尼及越南文字的泡麵包裝袋。陳思穎認為,要真正截斷源頭的垃圾,就要從教育民眾開始做起。因此,湛團隊便將垃圾分析的數據提供給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期望能影響政府政策作為,讓政府更加重視國人及外籍移工的環保教育。「我們收到垃圾絕對不是只是垃圾,我們要讓垃圾變成數據,再讓數據變成證據,政府才有可能去推動政策。」陳思穎說。

即便天色已暗,湛團隊仍持續進行垃圾分析,盼能找出垃圾源頭。照片提供/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湛鬥機持續升級 走訪全臺尋商業模式

陳思穎對環境及湛鬥機的堅持,讓她在創新、實驗的過程中,找尋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並讓湛團隊更加壯大,於二〇一九年將社團法人臺灣海洋湛藍聯盟正式立案。原先在社會企業平台,扮演育成新創團隊角色的顏湘霖,就是受陳思穎對熱誠而感動,才加入湛團隊,並成為團隊中第一位全職者。目前為湛團隊營運長的顏湘霖說:「執行長是我看過最強悍的女生,她可以不顧一切跳到海裡,然後被機器撞傷也沒關係,真的是為自己的理想在做事。」

隨著團隊陣容越來越穩定,湛團隊對於未來發展也有更多的展望。目前湛團隊正在優化第二代湛鬥機,設法讓其符合更多的漁港環境;未來也期望搭上5G科技的趨勢,研發出「船聯網」,讓多台湛鬥機可直接透過一個中央控制塔台進行操控,以真正達到節省人力及時間成本的目標。湛團隊也於二〇二〇年十月,開始了網路群眾募資計畫。不到半年的時間,「為湛而戰──海洋垃圾移除計畫」吸引超過五千名贊助者,且募得將近一千五百萬的計畫啟動金。

顏湘霖提到,今年湛團隊將會著重在研究開發階段(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並展開「環台漁港大調查」,將環繞臺灣造訪各地漁港,了解每個漁港的基礎設施、環境結構,以及拜訪當地漁會、利害關係人。湛團隊期望藉由這次的實地走訪,為湛鬥機開拓市場,並找到一個能讓為湛而戰計畫永續經營的方式,「我們不是只研發一台機器,機器進到場域裡面,要如何符合不同場域,符合每個港口的基礎設施,都要去做調整、設計。」顏湘霖說道。

未來湛團隊更計畫在桃園市的永安漁港打造「湛鬥機示範港」,實際展示湛鬥機清潔海洋垃圾的流程。陳思穎期望能從點出發,連結到線,再到面,於全台兩百二十個漁港佈置湛鬥機,並透過湛鬥機來解決目前海洋清潔產業,缺發乏資金購置清潔船,或是偏鄉漁港缺乏人力清理垃圾等問題,並讓大家看見湛鬥機是能為環境做出改變的。陳思穎說:「我希望我們團隊真的能夠為港口注入一些新的契機,翻轉現在的海洋清潔產業,甚至是串起未來整個海洋產業鍊。」


歷代湛鬥機發展歷程: 製圖/蔡昀彤  照片提供/臺灣湛藍海洋聯盟 

                                                                                           

「我很幸運有一群人願意一起相信湛鬥機這個夢可以被完成,然後相信海洋能因為我們而變得更好。」陳思穎感性地說道。回顧二〇一七年湛團隊創團參加比賽,到現今已超過四年的時間,陳思穎認為一路上,最大的難題就是克服心魔,「因為這就是一個不斷嘗試跟不斷失敗的過程,而且過程中其實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情終究會不會成功。」樂天的陳思穎更笑說,可能因為自己記憶力不好,常把失敗經驗忘掉,所以團隊才能堅持下去。

雖然要達到船聯網終極目標,仍有長遠的路要走,但顏湘霖也認為只要肯努力,一定會往目標更近一步,「創業不是一個直線前進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來來回回,必須不斷調整、優化的過程。」湛團隊已擬定好未來七年,為湛而戰計畫及湛鬥機研發的推進策略,陳思穎更在今年二月辭去原先在臺大海洋研究所擔任海洋學門資料庫技術員的正職工作,全心投入為湛而戰計畫。陳思穎相信有湛團隊的夥伴和她一起向前進,海洋垃圾污染問題絕對能被改善。

採訪側記

這次的採訪,我們到臺大的全球變遷中心,採訪湛團隊的陳思穎、顏湘霖。走入小小間的辦公室,陳思穎向我們說這就是湛團隊的辦公室,讓我們相當震驚,原來製造出湛鬥機的團隊,規模一點都不大。採訪結束後,我們也對湛團隊更加敬佩。在目前還看不到具體商業模式的情況下,湛團隊居然能堅持下去,並安排到未來七年的發展方向了,這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與信念。若未來真能搭上無人機、5G的發展趨勢,船聯網的湛鬥機真的相當令人期待。

延伸閱讀

小琉球的經濟交流 海漂垃圾變身海灘貨幣

吃魚不怕刺 岳明國小從生活教海洋永續

岳明國小 航向大海的帆船課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4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56則報導
2,261則影音
70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40

牧羊古道 廢棄半世紀後手作修復

2024-03-18
瀏覽:
1,349
推:
2
回應:
0
2:20

客語走讀楊梅富岡 品味仙草瞭解客家文化

2024-03-15
瀏覽:
3,300
推:
1
回應:
0
2:09

一人裝傻一人吐槽 漫才搞笑暗諷社會議題

2024-03-11
瀏覽:
2,913
推:
0
回應:
0
2:06

張希慈揭露性暴力 從傷痛走向修復

2024-03-08
瀏覽:
5,727
推:
0
回應:
0
1:53

不賣面紙賣腸粉 無障礙餐車推動街賣轉型

2024-03-04
瀏覽:
7,000
推:
1
回應:
0
2:40

登過聖母峰 詹喬愉投入淨山和救難

2024-03-01
瀏覽:
5,283
推:
4
回應:
0
3:04

南方書店邁入七十載 見證時代更迭

2024-02-26
瀏覽:
7,988
推:
6
回應:
0
2:57

放牧雞取代除草劑 林書文打造生態農園

2024-02-23
瀏覽:
12,830
推:
2
回應:
0
3:11

戲劇治療 接住高危家庭的少年

2024-02-21
瀏覽:
13,848
推:
3
回應:
0
2:04

開放市民種植的麗山農場 種出有機綠竹筍

2024-02-19
瀏覽:
8,183
推:
2
回應:
0

找回湛藍海洋 湛鬥機清除海漂垃圾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211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211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