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木鼓節拍,彈奏吉他,兩人默契十足,譜出輕快旋律。
這裡是花蓮吉安鄉的小型市場,而兩位藝術家在這表演
改變市場攤販,一成不變的生活。
市場攤販:「幼稚園好像說,現在(當時)已經沒有小孩子了,就收起來了。」
老闆娘口中的幼稚園,正是慈恩藝術村的前身
民國60年代,這裡擁有許多孩童的成長回憶。
但因少子化衝擊,600多坪的場域,瞬間變成廢棄土地
看在土地所有人第三代,吳宥漆眼裡,有了不一樣的創新改變
慈恩藝術村負責人 吳宥漆:「我貸款兩百萬,投注在我們自己的空間裡面,把空間環境優化完,讓世界各地的人來住,這件事情本身就會一直堆疊資源,它就會創造很多,你沒有想像過的可行性。所以當我們一直持續,讓不同國籍的人,持續來進駐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為我們,接下來要延伸的事業,找到新的多樣性。」
不惜貸款兩百萬,只為了讓更多的國際藝術家進駐
創造出不同的花蓮價值,是吳宥漆的初衷。
慈恩藝術村負責人 吳宥漆:「我們結合駐村,邀請世界各地的廚師,未來在我們的餐廳,做在地跟國際的連結。」
以技藝換取住宿的方式,不同於一般由政府規劃的藝術村
負責人吳宥漆,希望能藉著定期舉辦工作坊
來換取更多的藝術家進駐。
在這裡原先幼稚園的閒置教室、圍牆、遊戲器材
經由藝術家們的巧手繪畫,賦予全新的生命價值。
未來慈恩藝術村,也將繼續帶給花蓮,新的藝術思維。
公民記者 陳品榛 花蓮報導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