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 用閱讀補足生命空缺
【記者黃沁怡、張希夷/臺北市報導】「請問在座的同學,有誰今年讀完五本書?」這是讀書平台「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在講座中問出的第一個問題,台下只有零零星星幾位聽眾舉起手。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民眾閱讀行為調查」顯示,約有四成的受訪者全年閱讀量不足一本。網路時代打開手機就能接收最新資訊,使得紙本書籍不再被重視,「閱讀人」堅持分享書目,透過文字啟發思考,改善大眾閱讀習慣。
生命空缺 閱讀補足
「閱讀人」創立於二〇〇九年,如今臉書的追蹤粉絲數已高達一百二十八萬,累積發表文章數萬篇,內容涵蓋生命故事、詩歌、時事評論等各種題材。閱讀人每日在社群內分享高質量的文章,並透過網路直播的形式和讀者交流,喚起許多人對閱讀的熱愛。隨著粉絲數量的累積,閱讀人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有的人在這裡找到同好,有的人在這裡探求生命的答案。
十八歲那年,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在十八歲不幸罹患自發性氣胸,這場大病讓他的生活跌入谷底,甚至差點失去生命,好在治療後恢復了健康,但仍有一半的機率會復發,當時的鄭俊德終日活在擔憂中,不僅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這段特殊的經歷,讓鄭俊德體會到了生命的脆弱,他想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並嘗試向周圍的人求解,卻沒有得到滿意的解答。直到他翻開書籍,在日復一日的閱讀中,終於找到想要的答案。「人生任何階段遇到的難題,都可透過閱讀找到答案。」鄭俊德認真說道:「成為別人生命的需要,就是我活著的意義。」閱讀改變了他許多固有想法,也幫助他突破個體生命的侷限。
畢業於醫學工程專業醫學工程系的他,放棄了穩定的醫療工作畢業後從事動物實驗工作,於二〇〇九年在臉書上成立閱讀人社群,分享生命經歷和閱讀感悟。最初創立階段,鄭俊德本著對閱讀的熱愛,用真實質樸的筆觸,紀錄下自己的閱讀書目和讀書心得,並堅持在平台投稿分享,越來越多的讀者被鄭俊德的文字吸引,開始在書摘的討論區交流想法,討論心得。
閱讀人理念。 製圖/張希夷 (圖片來源:閱讀人)
創新社群 永續經營
未來已來,網路科技和影音媒體已經成為發展方向未來的發展方向,閱讀不再侷限於紙本翻閱,轉變為更多樣化的方式,閱讀人順應社會型態的轉變,除了在平台繼續進行書目推薦和導讀,也開始用直播的方式和讀者溝通,藉由網路媒介凸顯出閱讀人內容產製、社群互動方面的影響力,以效率更高的影音形式分享知識,呈現優質的內容,。
閱讀人每週在直播平台舉辦至少兩次的線上專題讀書會,每次導讀的書本數量至少五本,書目類型不受限制,不論是以職場、商業、理財為主的功能型書籍,還是詩歌、散文、小說類等文學作品,閱讀人都有涉及,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閱讀偏好,鄭俊德在直播前會瀏覽全書,並歸納總結寫成摘要,讓讀者可以通過直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目閱讀,讀書會的觀看量經常突破萬人。鄭俊德坦言,自己曾經是一個很內向,甚至有些膽小的人,創辦閱讀人之後,時常會有演講、教學、顧問的邀約,現在還要對著鏡頭直播,這些對他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面對不熟悉的領域和不太擅長的事,鄭俊德選擇用積極的「Yes Man」心態來應對,不斷用正向的心理暗示鼓勵,「我會逼著自己跨出去,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雖然是內向者,但還是可以去嘗試那些外向者才能做到的事情。」除了這樣的「Yes Man」積極心態,鄭俊德也很樂於鍛鍊口才,如今的他在台上面對觀眾侃侃而談,時而風趣幽默,時而冷靜睿智,絲毫看不出內向者的蹤影。
鄭俊德在講座上分享創辦閱讀人的經驗 。 攝影/張希夷
分享故事 傳遞力量
與其他說書平台不同,閱讀人注重和讀者的互動,並在平台開放網友投稿,不限文章題材和類型,也會定期辦讀書會、講座、及論壇活動,透過網路社群的聚集,讓閱讀以不同形式融入生活點滴。有一年冬天,鄭俊德看到睡在路邊的街友,身上衣服單薄,只能蓋著厚紙板避寒,他把家中的毯子送給街友,在社群分享了所見所感,而後讀者主動發起「捐毯行動」,將家中的毯子收集起來分發給有需要的街友,並且聯絡相關基金會,為街友尋找能提供幫助的機構。曾有患憂鬱症的讀者想結束生命,在社群中尋求幫助,許多成員看到後在評論區留言,有人列出自殺防治的書單,有人用自身經歷開導,也有人分享自己對生命的理解,這位讀者看了推薦的書目後,和其他成員相互探討,找到了繼續生活的勇氣。
閱讀人的企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不僅僅侷限於書籍閱讀,更來自每個生命故事所帶來的影響。閱讀人成立的第一年,就有不少讀者來信,尋求人生問題的解答,也有很多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文筆簡單質樸,但總能帶來共鳴、引起迴響,比起單一的書目分享平台,閱讀人更是一個資訊共享的空間,曾有一位讀者將自己失業的經歷發在社群,不少相同境況的朋友看到後互相鼓勵,分享失業相關的文章,提供就業資訊介紹工作,幫助他走出失業的困境。
閱讀人共同創辦人楊佳樺認為,「閱讀讓大家不再害怕寫作這件事,開始啟發一些人覺得文學創作也可以是一種興趣。」正如閱讀人選擇書目的標準一樣,不僅閱讀不設限,投稿也沒有限制,投稿者來自不同地域,從事不同職業,涵蓋各個階層,楊佳樺說:「大家利用空閒時間創作,我們看見的不是職業,而是他們的文字和生命的力量」,正因為閱讀人對文字的包容性,所以才有生命的可能性。楊佳樺說:「這些故事讓我們發現,原來我們的分享是有力量的。」閱讀人閱讀人就像一個出口,有人在文學中獲得的溫暖,有人從詩歌中得到慰藉,也有人通過專業書籍提升技能,閱讀人傳遞著多元化的知識,幫助更多人洞見生命的答案。
鄭俊德提倡知識落地。 攝影/張希夷
知識落地 正向行動
隨著影響力與日俱增,閱讀人已然成為肩負社會責任的平台,鄭俊德認為知識需要落地,將所學所得轉化為實際力量,在感動之餘也要展現閱讀人的行動力。閱讀人的社群力量,從網路延伸到了現實世界,一群愛閱讀的人,跳脫出書本和文字,自發參與社會志工服務,改善弱勢族群的生活。
閱讀人目前由三人小團隊組成,主要營收來自「閱讀人學院」和「愛書人計畫」,「閱讀人學院」主要開設線下課程,以小班教學為主,根據課程安排,每位學員收費新台幣約三千五百元。閱讀實踐班提高學員精準學習的閱讀能力,寫字班教授練字方法硬筆書法,手把手教學幫學員練好紮實的基本功,還有分享如何做筆記的課程,受到工作人士和學生的喜愛。除了針對個人能力的教學,閱讀人注重學員的人生規劃,連續五年開課的「設計人生線上工作坊」,透過影音教學的模式,幫助上千位學員設定年度目標並落實計畫。此外閱讀人也和企業合作開展讀書會,設計企業內訓課程。「愛書人計畫」是閱讀人針對讀者推出的互助項目,讀者為社群捐出三百六十五元,就能觀看專屬頻道的內容,閱讀人也能用這部分收入支應社群的永續發展。
「閱讀不該以營利為目的,要運用社群力量,善盡社會責任。」鄭俊德說,:「閱讀不只是和作者交流,更是和世界溝通。」閱讀人在二〇一四年從閱讀社群轉型為社會企業,投身社會公益,和社會福利團體合作,從讀者中招募志工,深入偏遠地區幫助孩童學習知識,發揮文字的影響力深入台南、雲林等偏鄉地區,為缺乏教育資源的學童捐贈書籍,進行課業輔導,透過社群募集文具用品給弱勢家庭,還為尼泊爾的孩童捐贈電腦,給肯亞的貧童送去上千雙舊鞋,並舉辦上千人的體驗活動,將所得善款悉數全數捐出。從個體到群體,從紙本到生命,閱讀人從一本書出發,為社會開創多元的價值。
採訪側記
在紙本書式微的當下,我們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但總有人能在相同的時間長度裡,閱讀數量驚人的書目,鄭俊德先生對於時間的高效利用,讓我非常佩服,採訪的時候,哪怕只有短短兩分鐘的等待間隙,他也會拿出書認真閱讀。我想對於鄭先生來說,閱讀的定義早已不限於讀書,更是一種如呼吸般自然,又如氧氣般不可或缺的生活型態和生命體驗。文字孕育著各種可能,而閱讀人也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傳遞著這種可能。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