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首場情境「藏水覓趣」 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1部影片)

2021/02/05 23:56
4,706次瀏覽 ・ 14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首場情境「藏水覓趣」  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1部影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水下文化資產不單只有考古與沉船,更蘊藏著無比豐富的文化訊息,在海水隔絕 之下,猶如「時空膠囊」般的封存著人類生活的痕跡,為保存維護這些珍貴的水 下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 2001 年 11 月通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 約》,世界各國開始重視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推廣工作,臺灣則在 2015 年 11 月通過《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自 2017 年起文化部開始進行水下文化資產 調查,並推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概念與研究工作成果。

照片
照片

為了讓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教育推廣真正向下扎根,由文化部指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合辦的「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 首度將水下考古主題展覽移至南台灣辦理,首站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登場。本展以情境營造方式,將水下考古工作場景搬進展場,透過水下文化資產 360 度環 景攝影紀錄片、VR 虛擬實境、AR 擴增實境體驗遊戲等先進的多媒體科技,將台 灣沈船文史以及近幾年來的水下考古工作成果,呈現在國人眼前,讓更多民眾認 識與瞭解水下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與價值,進而建立保存共識,共同守護臺灣獨特 的海洋歷史與文化。

照片
照片
照片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吳副局長華宗表示,很高興能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共同策畫與執行本次展覽。台灣周邊海域蘊含著豐富的水下文化資產,見證了人類過去的文化與歷史。文資局自2006年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台灣附近海域普查計畫,迄今發現具有文化及歷史價值之具體目標物有20筆,其中6處沉船依《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列冊及管理。水下考古場域對一般民眾而言不易接觸,總是既神祕又陌生,透過文資局與科工館跨部會合作,運用科技展示手法,以沉浸式劇場將湮沒在海底的文化遺跡呈現眼前,並結合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體驗遊戲等先進的多媒體科技,呈現台灣沉船文史及近年來的水下考古工作成果,寓教於樂,引導各年齡層的民眾體會水下考古及出水文物保存科學知識與價值,向下紮根,落實水下文化資產公眾教育。

照片
照片
照片

本次展覽名稱為「藏水覓趣」,取自台語「藏水沫」(意即「潛水」)的諧音,是 指展覽以多媒體科技打造水下沉船情境,營造讓觀眾猶如潛入水下世界的感受, 透過展示方式,讓觀眾親身體驗水下文化資產的趣味性與可親性,同時也在寓教 於樂中,再次提示了水下文化資產的核心理念。

照片
照片
照片

本展展區分為「海底時空膠囊」、「 探索海洋台灣」、「 重返水下遺址」、「 科技水下 考古」、「揭開沉沒的真相」、「永續與推廣」等六個主題。展場入口處以水下考古 員在海中經常能遇見的大型水母投影立體裝置藝術,引導觀眾進入水下世界,民 眾可以撐著一把水母雨傘,跟隨著水下考古員的浮空動畫,深入海底寶庫,開始 認識臺灣六處列冊沉船:「將軍一號」、廣丙艦、蘇布倫號(S.S. Sobraon)、「綠島一 號」、博卡喇汽輪(S.S. Bokhara),以及冰河時期的臺灣陸橋動物群、從河道中發掘 的淇武蘭遺址等,體會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的豐富及多元性。接下來,走進 360 度環景劇場,重返「東沙 1 號」環礁沉船現場,觀覽全視角海底實景;或是戴上 VR 眼鏡,體驗探索沉船遺址的臨場感;也可以走進沉船意象區,來一場水下文 化資產 Q&A 遊戲,還有出水遺物展示區、海測儀器、水下考古員裝備、水下考 古工具牆「開箱文」拍照區,以及等比例製作的臺東綠島豆丁海馬海底郵筒等等, 透過深入淺出展示方式,瞭解水下文化資產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聯性,並揭示其 價值與重要性,以喚起更多民眾,一起加入水下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行列。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高雄市三民區美佳園幼兒園大班,在余園長帶領下至科工館「藏水覓趣」特展戶外教學,並受邀參與開幕活動,只見大班學童好高興拿著標語牌子,等會將與館長們合影上螢幕鏡頭,又有難得豐富的水下文化資產訊息互動學習,回家趕快畫下這美好的一幕,睿潔畫下船前掌舵與動畫螢幕互動一面,整個人置身藍色展覽場大海裡的情境,寫下:「很開心感覺像在真的大海裡面開船浮在水面上乘風破浪。」,楷翔畫著與同學來科工館好好玩的高興跳躍圖卡。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北館2F的第1特展廳「藏水覓趣」特展開幕暨記者會

展覽自民國 110 年 2 月 5 日開始,展期至 5 月 9 日,

邀請您闔家來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一起欣賞「藏水覓趣」教育樂趣!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