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音樂治療師廖珮岐 用旋律治療患者心靈

2021/01/12 21:31
3,174次瀏覽 ・ 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萬蓉、郭立翔/台北市報導】「沒有誰比較強誰比較弱,而是服務者和被服務者間的彼此協助。」是音樂治療師廖珮岐在輔導服務對象時的心境。廖珮岐會先了解他們的需求之後,再透過音樂的輔助,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做客製化的輔導,像是讓服務對象敲打樂器、創作音樂等方式建立他們的認知、肢體協調力等,協助服務對象能夠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質及技能養成。

大同發展中心 身心障礙者的避風港

照片

廖珮岐用音樂提升身心障礙者認知。                                  攝影/萬蓉

大同發展中心在二〇一五年九月成立,是一家公辦民營的日間照顧機構,主要提供身心障礙者家庭支持的功能,像是減輕家中照顧的負擔,提升服務對象獨立自主的能力,提升自我價值,也能藉由和其他服務對象的互動,建立人際關係。   

大同發展中心的主要服務包含週一到週五整天成人、兒童日托以及一週一次,一次一小時的部分時制治療。目前照顧的類別包含:腦性麻痺、智能障礙、自閉症、唐氏症、發展遲緩等症狀。

以音樂作為橋樑 拉近患者與社會的距離

音樂治療師廖珮岐之所以會成為音樂治療師,是因為阿嬤罹患了失智症。在照顧上,廖珮岐說:「失智症的長輩可能缺乏現實感,像是忘記今天禮拜幾、有沒有吃飯、同一件事情需要重複好幾遍,家人在照顧上會覺得很煩、心很累。」就學期間就讀音樂系的她,為了減輕家裡的照顧負擔,也主動上網搜尋關於失智症照顧的相關問題,因緣際會下看到了音樂治療師,於是報考了澳洲昆士蘭大學的音樂治療所,學成後也將所學的專業帶回台灣,幫助更多需要照顧的人。      

廖珮岐表示,所謂的音樂治療其實跟其他治療師一樣,像是心理師,透過面對面溝通了解服務對象的問題,音樂治療師和其他治療師最大的差別就是用音樂作為媒介。雖然方式不同,但都是以解決服務對象的需求,提升服務對象的生活品質為目標。      

音樂治療師要學會鋼琴、吉他等樂器以及人聲,也必須要有修讀心理系課程的背景。廖珮岐表示,使用現場音樂會比錄製的音樂,像是CD等,更能隨時隨地的針對服務對象需求調整。廖珮岐說:「現場彈奏的話彈性更大,像是音調、歌詞、編曲等都可以針對患者進行改編,找到適合每個服務對象的輔導方法,但如果只是錄製音樂,就沒有辦法彈性調整。」

用不同音樂  為患者打造專屬的音樂處方籤  

照片

廖珮岐讓患者敲打樂器 建立肢體協調力 。                          攝影/萬蓉

音樂其實只是媒介,最重要的是治療師是否能夠讓服務對象達到設定的目標。廖珮岐認為,兒童跟長輩互動的方式其實是針對性質而有所調整。關於撒嬌,對長輩還是會撒嬌,是對兒童講話的方式會比較幼稚、可愛;挑選歌曲上,盡可能以個案的偏好為主,年齡可以是其中一個判斷依據,兒童就以兒歌,成人就偏向老歌。廖珮岐表示,民眾覺得就把失智症的長輩當成小孩,但對於長輩來說,畢竟經歷過許多社會歷練,還是會有自己的想法,用小孩的方式來跟長輩互動,有時候反而會讓他們自信心受挫。    

每個團體的輔導目標不一樣,使用方式也不一樣,像是廖珮岐會跟服務對象一起用音樂創作歌詞、旋律。比如支持性團體可以透過錄製一首歌,當難過或是需要有人支持時就會拿起來聽,回憶起大家一起互相支持的感覺,讓他們覺得這首歌曲能夠陪伴他們。認知功能比較低的服務對象,可以讓他們現場聽一首歌,然後猜看看是哪首歌。

廖珮岐說:「小朋友可能就是很可愛、很簡單、沒有邏輯、或是天馬行空的想像。」當然,音樂治療的方式及技巧是多樣性的,會根據服務對象性質做調整。像是唱歌的部分,廖珮岐透過現場彈奏服務對象喜歡的歌曲或是一段旋律,讓服務對象開口哼歌,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也讓他們挑選自己喜歡的樂器,提升認知能力及自我表達能力;彈奏樂器上,則可以協助服務對象提升肢體能力。廖珮岐透過彈奏吉他,先讓他們熟悉這首歌,音樂停下後,再讓服務對象手上不同形狀及顏色的色紙,對應到相同的形狀及顏色,這些過程,廖珮岐會先試著做過一遍,讓他們更容易融入。

廖珮岐輔導之路  患者不為人知的心境

大同發展中心代理主任林珮蓉表示,因為廖珮岐老師會根據上課場所提供適當的活動內容,因此帶的活動會依據服務對象的情況來進行設計符合小孩子們的需求活動。一般外面坊間的音樂課程,對於機構內的服務對象來說較困難許多。林珮蓉說:「聽音樂哦!現在是大聲我們就要大聲拍 ,現在是小聲,就要小聲拍」,或是說 :「現在節奏變快,我們就要快快拍,節奏慢就要慢慢拍。」這些對機構中的服務對象來說較難做到,這跟認知會有相關性,因此多數會需要機構同仁協助幫忙帶領服務對象參與活動。

廖珮岐說:「輔導遇到的困難跟音樂比較沒關係,比較有關係的是和服務對象建立關係,關係建立好才有可能會融入。」建立關係的方式不一樣,必須針對服務對象的需求,給予客製化的服務,來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比如說,有些觸覺敏感的自閉症的服務對象特別不喜歡別人碰他,觸碰到他們,他們可能就會生氣;相反的,有些就會喜歡和廖珮岐擊掌、手拉手一起互動等。

輔導的酸甜苦辣 廖珮岐的治療歷程

照片

廖珮岐讓患者彈奏樂器  建立和患者的親密度。                          攝影/萬蓉

廖珮岐老師所設計的活動,像是透過音樂結合肢體伸展,對於大同發展中心來說,是比較符合服務對象需求的,不會拘束活動中一定要達到哪些成效,像是廖珮岐說:「 我們現在摸摸頭 。」對於有些動作有受限的服務對象,完成時間會比較久,但廖珮岐會等到服務對象全都完成之後,才會進行下一個輔導環節。大同發展中心教保員黃靖惠說:「對我們來說就會從這個活動中學習到主動性、認知及肢體律動。服務對象們都很喜歡音樂,像是聽到要上音樂課的時候,就會主動搬椅子到大廳,對腦性麻痺的的孩子來說,主動性的使用肢體去參與這個活動。」

音樂在生活上息息相關,很容易透過音樂和服務對象建立關係,接下來的輔導目標就更容易成功,廖珮岐表示,服務對象在輔導過程中覺得很有趣,甚至也能發現自己其實具有創作能力。有些服務對象是自閉症,一開始來的時候,每天來都在哭;有些服務對象原本口語能力或是認知能力比較低,現在都能夠基本的應對。廖珮岐說:「失智症是無法恢復的,只能祈禱不要惡化,服務對象在輔導之後,心境上也改變了許多,像是有些服務對象上課前跟家人互動可能比較嚴厲,上了課之後,就會跟家人說我很在乎你;有些服務對象可能原本只聽音樂,上了課就會開始試著唱歌。」

對於廖珮岐的職業──音樂治療師,在台灣因為沒有專門的考試,所以無法獲得證照,所以有時候在工作上,就不會自稱自己是治療師,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廖珮岐也表示自己不喜歡用「幫助」這個詞彙來含括自己所做的事,事實上沒有誰比較強誰比較弱,而是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的互相協助。


採訪側記

在採訪中,看到許多小朋友以及長輩,非常投入的在音樂輔導中,展現出的快樂,讓我們了解到自己是非常幸福的,我們也佩服這些服務人員,能夠發揮愛心以及耐心去照顧患者,很難得也很值得學習。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