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離婚率居高不下,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108年台灣共有54,473對配偶離婚,也就是說不到十分鐘就有一對配偶離婚,一天平均有149對,其中又以35至39歲占比最高。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承接嘉義市家事服務中心服務6年,持續協助嘉義市家事事件當事人及其家屬法律諮詢、法庭服務、諮詢輔導…等支持。離婚雖然是雙方的選擇,但除了對當事人造成影響之外,孩子更是這個決定中最受衝擊的一方。從服務過程中,我們察覺到伴侶在做離婚決定時,他們同時重視分開後的親職合作以及離婚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因此,我們透過家事事件當事人親職課程,讓處於夫妻衝突關係中的父母親,能夠理性處理婚姻問題,並覺察孩子困在父母親衝突過程中的感受及需求,讓孩子能夠獲得父母親雙方的愛,減少孩子身心適應的問題。
別讓孩子選邊站
課程中,我們特別邀請到孫中肯諮商心理師來與家事事件當事人分享如何在婚姻關係結束後建構新的家庭關係。在課程最一開始,孫中肯諮商心理師詢問大家,你還記得當初是為什麼跟你的前夫/妻在一起嗎?又是什麼原因而分開?諮商心理師表示,面臨人生困境與變化時,首先我們需要透過反思釐清自己的狀況、調適自身情緒,如此一來,生活才有可能重返軌道。
離婚不僅對當事人造成衝擊,對雙方父母、子女、社交圈皆造成許多改變,其中,又以沒有決定權的孩子最為弱勢。若父母關係不佳,離婚子女常常會面臨選邊站的窘境;又或者為了討好其中一方,不得不配合一方去數落另一方。而卡在雙親中間左右為難的孩子,為了不想失去任何一方,不得不變成一個小演員。處在這種像「夾心餅乾」的狀況下,孩子除了長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會出現認知混亂,造成難以修復的創傷。
孫中肯諮商心理師指出,孩子的創傷反應並不是從雙方簽字離婚的那一刻才造成,而是早在離婚之前的爭吵、衝突就已經開始了。諮商心理師提醒,家長不要認為孩子對大人的爭執一無所知,他們只是無法像成人那樣明白的表達,但實際上,孩子都知道。另外,目睹父母衝突的孩子,會出現不安、害怕的情緒反應,甚至出現過度依賴、異常憤怒、攻擊、退縮、壓抑…等創傷反應,這些都是父母親必須特別留意的部分。但若父母能夠提供支持與引導,除了能將離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以外,與同儕相較之下,有些孩子甚至擁有較高的成熟度以及適應能力。
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再妥善處理孩子的需求
孫中肯諮商心理師表示,在協助孩子之前,當事人需要先照顧好自己,否則更不容易去善待孩子。諮商心理師建議大家可以從「認回自己的情緒」與「調節內在失落」做起,先釐清、正視自己的情緒,理解情緒沒有對錯之分,再找出妥善處理情緒的方式,接著才有能力協助孩子處理情緒。
那麼離婚父母該如何照顧好自己呢?孫中肯諮商心理師建議離婚父母要用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困境,運用個人生命韌力處理自我情緒。當然,必要時也可尋求原生家庭或社會支持網絡的支持,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提升問題解決能力,離婚後的生活重建過程也較不孤單。
合作創造新的可能
建構新的家庭關係之前,必須要記得「仇恨」是沒有幫助的,離婚後的兩人可以厭惡對方,但同時也必須學會將自己與孩子的情緒區分開來;因為即使對方不是一個好先生好太太,但不代表他不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
孫中肯諮商心理師分享,要做到「合作做父母」的要點,就必須嘗試去尊重、理解彼此的侷限,接受對方原本的樣貌;除此之外,也要練習放下怨懟去欣賞對方身上值得被欣賞、肯定及學習的優點。但若很難在這種情況下去欣賞對方的優點,諮商心理師建議可嘗試跳脫自己的角度,詢問共同友人,改從朋友或其他人的角度去看見對方的好。切記保持就事論事的心態,理性地擷取資訊,如此一來才有機會將對方的優勢運用在育兒教養上。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