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 舺 風 華 歲 月
艋 舺 風 華 歲 月
主題一:廟宇~信仰經濟中心
龍山寺:台北市最古老也最俱規模的廟宇—廣州街龍山寺,創建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相傳二百餘年前,有晉江縣籍移民,要到拳山景尾方面採藤,途經現址,因為要出恭脫下胸前的香火袋掛在竹林樹枝上,啟程忘了帶走。夜間附近住民,瞧著竹林裡金光閃閃,近前查看發現香火上書「龍山寺觀音佛祖」遂奉祀之。後來祈求頗有靈驗,信者激增始集資建廟。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物造形,擁有作工精細的木雕及色彩鮮艷的神像,是國家二級古蹟。
地藏王廟: 是臺灣三級古蹟,位於今臺北市萬華區西昌街,建於清乾隆25年(西元1760年),原為民間私有財產,日據時代將管理權移轉龍山寺。
清水祖師廟: 位於現長沙街康定路口的清水祖師廟,由安溪人集資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1787年〉,咸豐三年的頂下郊拼遭波及焚燬,後於同治六年重建,現仍保存舊有的風貌,神像共有七尊體,其中一尊遇事前兆會落鼻顯警而聞名。艋舺清水巖廟埕應為開闊廣場,整體建築呈現清代中葉臺灣廟宇渾厚樸拙特色與藝術水準,是臺北唯一能夠保存咸豐、同治年間建築原貌。
艋舺青山宮: 座落在艋舺青山里貴陽街二段二一八號的三級古蹟。青山宮,主祀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宮。在艋舺泉州府人頂下郊血拼,頂郊三邑人慘贏的隔年;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福建惠安縣漁民;迎請故鄉青山宮祖廟神祇分座割香至艋舺。每年艋舺青山宮遶境在農曆10月20日及21日暗訪出巡,第三天22日則為青山王誕辰日白天出巡遶街。
主題二:剝皮寮歷史街區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台灣民眾熟知的古諺,用以形容清代台灣三大繁華的港口城市。剝皮寮街為台北最早開發的艋舺街市之一,少數僅存完整清代漢人通商店街,斜建不寬約只一米,具有當年先人造街的觀念:鄰親防盜、密聚商機,是僅供人轎通行的街道,橫跨清代、日據、民國三個時代,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與人文風貌,成為一條足以代表艋舺特色的市街。
主題三:台北第一街市
台北第一街—貴陽街是台北市最老的街,也是艋舺興盛的起點。早期漢族同胞從河口上岸開墾,常到此地與平埔人交易番薯,舊稱「番薯市街」,至今這裡遺留著洋樓建築和傳統的雜貨小販、糕餅店,百年老店「新協和藥行」、道教青山宮均位於貴陽街上。在西昌街二二四巷內,聚集了數十家草藥店,形成了歷史悠久的“青草巷”。艋舺開墾之初流行疾病多,青草藥店就成為民間診療機構。西昌街之外,本區還有康定路、華西街等。當時都是艋舺街舊時繁榮的一部分。
在吳智慶老師的解說下,發現近在生活圈的萬華也有如此精彩風華歲月,台北市政府也努力「軸線翻轉」再創「西區風華重現」我們也在吳老師精彩解說後,來到華西街觀光美食夜市品嘗在地美食,謝謝老師帶領我們全體學員穿梭老屋、廟宇之間認識艋舺古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