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暗房 」讓社會重新認識更生人
【記者陳俞婷、劉子萱/台北市報導】翻開一疊又一疊的信紙,紙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是每位受刑人親筆寫下的生命經歷,有沉痛的告解、有充滿悔悟的省思、也有對未來人生的期許。其中有一封信裡是這樣寫的:「我要成為專業健身教練,就要不斷吸取健身知識,盡量讓自己在這方面多采多姿。以前的我,專門販賣毒品,毒害他人健康,往後的我,希望幫助他人有健康的身體。這或許也是贖罪的一種方式吧!」
暗房裡的人團隊成員。 照片提供/暗房裡的人
走入暗房 為受刑人點亮復歸之路
「從監獄走出來,你要面對的是新的生活、新的身分,當你想要開始新的生活,去找一份工作,你會發現,沒有一個老闆會想要用一個有前科的人。」「暗房裡的人」創辦人蔡妙涵說。暗房裡的人希望透過主題策展、議題宣導等方式,拉近大眾與受刑人、更生人之間的距離,撕掉大眾對於他們身上的負面標籤。
「再犯率很高、不願意悔改」這些往往是社會對更生人的觀感。蔡妙涵表示,更生人需要面對很多困境,像是無法找到穩定的工作、被大眾投以異樣眼光,因此他們希望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讓社會大眾知曉受刑人在監獄的生命歷程,以及他們出獄想改變的決心。當社會給予更多接納,他們才有機會走回正軌。
暗房裡的人是成立一年多的新興團隊,蔡妙涵表示,自己的叔叔因為販賣毒品與槍枝入獄,當初創立團隊就是希望能夠讓獄中的叔叔出來之後,有一個較容易回歸社會的路徑。
蔡妙涵說,她從小與叔叔的感情很好,雖然她對叔叔的作為感到困惑,卻沒有因此斷了聯繫,而當蔡妙涵父母發現她與叔叔仍有往來時也是強力反對,但蔡妙涵並沒有因此停止與叔叔的往來。蔡妙涵說:「他是我的家人,為什麼我要放棄他,他沒有到無可救藥,他在信中寫到出來之後要考健身教練的證照。這樣的人,他願意改變,為什麼我們不願意給他一個機會。」
希望能讓叔叔出獄後順利完成夢想,這個想法根植在蔡妙涵心中。在參加由教育部青年署舉辦的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這是讓國內青年組隊前往國外的研習交流,就在這場計畫中認識了其他成員,於是與其他四名成員組成了暗房裡的人。暗房裡的人活動策劃何佩瑜說:「暗房,是用來沖洗相片的黑暗房間;暗房裡的人,則是那些隱身在社會角落的人,他們期盼能夠重新被大眾認識、被社會理解,而我們就像是暗房的角色一樣,幫助受刑人與更生人將他們的故事洗出來,讓大家看見並接納。」
受刑人與親屬來往的書信。 攝影/陳俞婷
了解更生人背後的故事 給予更多接納
為了讓受刑人的生命故事和他們內心的想法被大眾看見,蔡妙涵以獄中的叔叔為媒介,由叔叔告訴其他獄友團隊想要提供一個能讓受刑人發聲的管道,邀請他們加入與團隊互通書信的計畫。後來經由叔叔在監獄中的推廣下,陸續有愈來愈多受刑人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
而在通信過程中,與受刑人建立信任是計畫發展的第一步。想要讓受刑人們願意主動與外界分享自己的生命經歷,必須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蔡妙涵說,與受刑人們書信來往的過程中,都會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像是工作上遇到哪些挫折、感情中碰到哪些難題等生活瑣事,讓受刑人卸下心防,感受到她的善意。在一來一往的通信中,彼此慢慢建立了信任感,受刑人也漸漸地願意敞開心房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甚是說出入獄的原因與心中的想法。
而暗房裡的人團隊也會邀請更生人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經歷,或是將受刑人的生命故事,透過故事展覽、演講發表,讓大眾更近一步了解受刑人背後的故事。何佩瑜說,其中有一位受刑人在信中提到,他從蔡妙涵的叔叔身上得知暗房裡的人後,對於有人想要關心自己、了解自己的故事感到非常驚訝。也因為這樣,讓他願意試著說出自己的心裡話。這讓他們覺得十分感動。
不畏質疑與困境 持續為更生人發聲
暗房裡的人的團隊由身為微客行動公益協會專案經理的蔡妙涵與其他三位大學生,還有一位準備當兵的青年所組成。何佩瑜表示,在組織營運上,首先面臨的是最基本的資金、資源與人脈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困難,團隊透過申請補助計畫籌措資金,並藉由參加公益平台徵選活動來推廣理念與發展人脈,讓更多人看見暗房裡的人,進而關注受刑人、更生人的議題。
而團隊接觸這項議題的一開始都是從自身經驗出發,碰到最大的困難便是專業知識不足的問題。團隊缺乏法律、心理或是社工背景的成員,在面對受刑人、更生人議題的時候,缺乏足夠的專業能力來支持他們的行動。何佩瑜說,為了解決這種困境,他們會主動去認識一些在監所內工作的心理師,或是透過身邊就讀相關科系的同學來增強對於法規或與受刑人相處上專業的不足。
暗房裡的人成立一年多來,少不了來自周遭的質疑。何佩瑜表示,許多身邊的朋友對於他們接觸這類敏感議題感到十分不解,甚至是不認同,很多人不理解他們為什麼要去幫助一個選擇犯罪的人。對於這些質疑,暗房裡的人認為,他們就跟關心性平議題、偏鄉議題、難民議題這些社會議題的人一樣,「這是我們對社會關懷的熱忱與方式,只是我們選擇用這樣的方式去行動。」何佩瑜說。
放下偏見 聆聽彼此內心的想法
蔡妙涵也分享他們第一次接觸更生人的經歷。蔡妙涵坦言,其實第一次面對更生人,不免感到憂心與害怕。但實際與這位更生人相處過後,發現他其實是個親切風趣的大哥。而且第一次來到這位更生人的住所,看見的是一個寬敞明亮又乾淨的家,一切都與他們原本的想像並不一樣。
這位更生人因為吸食毒品而入獄服刑,出獄後戒掉毒癮,斷開了原本的生活,也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在這之前,他有好幾份工作都因為背有前科而被解雇,或是工作時不慎透露了自己更生人的身分而遭到同事排斥,最後被迫離職。後來這位更生人在職場上選擇沉默,無論在同事或是朋友面前,對於自己的過往再也隻字不提。「我必須說這是一個很孤單很孤單的狀況。」蔡妙涵感嘆地說。
在遇見暗房裡的人團隊之前,這位更生人只能封閉自己,努力隱藏自己的過去,為的就是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而在暗房裡的人將他的故事寫出來之後,也邀請他在講座中分享,才慢慢讓這位更生人看見自己的價值。蔡妙涵說:「我覺得訪談之後他好像變了一個人,我開始可以感受到他有點開心,覺得說原來有人願意聽自己的故事。」
「沒有人天生注定就是要當一個壞人,其實可能有很多導致他們犯罪的原因,可能是環境,也可能是身邊的人,或是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原因。」這是何佩瑜與受刑人和更生人接觸後的看法。暗房裡的人希望大眾看待受刑人與更生人,不要一昧地往他們身上貼負面標籤,試著了解這群人犯罪背後的動機與故事,並給予多一點的善意。
受刑人的畫作、書法作品以及信件。 攝影/陳俞婷
用互動貼近 重新認識更生人
除了團員與受刑人、更生人互通書信,暗房裡的人也發起了「貓頭鷹送信計畫」,讓有意願與受刑人互通書信的民眾也能加入通信。暗房裡的人負責媒合願意和外界通信的受刑人與參加計畫的民眾,找到家庭背景、性格較為相似的雙方,透過筆友的模式,一對一互通書信。但礙於受刑人信期不穩定的因素,等待回信的時間一長,兩者間很容易就斷了聯繫,目前僅有三組維持通信。
在今年九月初,暗房裡的人參加第四屆Design For Taiwan社會設計展,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暗房裡的故事展」,將受刑人與更生人的故事進行二次創作,搭配互動式設計,將受刑人與更生人從犯罪、入獄,到出獄的生命歷程,透過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呈現,道出他們在每個階段面臨的困難與選擇,包括獄中的生活與出獄後面臨的挑戰等。希望透過展覽,說出每一位受刑人、更生人的生命故事,試著讓大眾更貼進這群人的生命歷程與他們內心真實的感受,理解受刑人與更生人的內心的想法。
暗房裡的人社群行銷詹朵亞分享,在這場展覽活動中,有一位路過的民眾在展覽攤位前停下了腳步,不發一語地站了好久,後來那位民眾默默地走向暗房裡的人工作人員,向他們表示有意成為團隊裡的志工。經了解過後,才知道原來這位民眾的哥哥也剛從監所出來,她在看了這些受刑人的故事之後,心裡起了很大的波瀾,認為並不是所有入獄過的人真的都那麼壞,他們需要外界更多的關懷,因此她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幫助受刑人與更生人發聲的一份子。這個展覽活動中的小插曲令暗房裡的人團隊印象非常深刻,也十分感動。
打破刻板印象 用多元角度看待世界
與許多受刑人、更生人接觸後,蔡妙涵認為,社會上大多數的人習慣以既定的想法去定義他人,而不是完整的去了解一個人背後的經歷或故事。新聞媒體關於刑事案件的報導大多也是用直觀的方式告訴大眾一件事情的結果,但卻忽略了犯罪背後的原因。這導致許多人用刻板印象的框架來評斷他人,受刑人和更生人也就成為大眾永遠唾棄的一群人。
詹朵亞也表示在幫助他人同時,自己也獲得成長,她說:「我不會用以前的印象,去看待那些標籤,而我們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會更廣。」在加入團隊後,自己看待一件事,會試著去思考事情是否如同表面呈現那樣,還是背後有影響事情發生的其他原因。
暗房裡的人透過讓大眾了解有關受刑人、更生人背後的故事,希望大眾能夠給予他們更多接納並消除刻板印象,不再用既定的眼光去評斷一個人。這是團隊期望達成的目標,他們也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將這個理念傳達出去。
暗房裡的人透過故事展覽,讓大眾能理解受刑人與更生人背後的故事。 照片提供/暗房裡的人
體驗工作坊 持續點亮暗房裡的光
暗房裡的人近期開設「我也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系列工作坊,由一系列不同的活動組成,十一月將舉行體驗工作坊「被隱藏的我」,活動將結合臉書粉絲專頁向大眾進行徵文投稿的故事計畫,讓參與者揭露自我的陰暗面,同時也進行實體的探索體驗,由劇場工作者帶領參與者在活動之中沉澱心靈,試著理解他人並重新審視自己。希望讓參與者透過活動,能夠抒發自己的心情,學習接納曾經犯過錯的人,給自己也給別人更多的包容。
何佩瑜說,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想法,當負面想法經過長期累積,就可能產生犯罪等負面行為,但並非每個人都會真正去實行。在這次的工作坊中,團隊想要傳遞的,就是讓參與者認知到每個人都有陰暗面,而自己與犯罪者的差別只是在於是否做出犯罪行為,加以強化大眾對於犯罪者的理解。暗房裡的人之後也會持續推出其他的活動,期盼讓社會大眾消除偏見,理解犯過錯的人,給予更多包容。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暗房裡的人團隊,在訪問的過程中聆聽許多有關受刑人、更生人背後的故事,讓我們在採訪時同時也學到一些難能可貴的精神,用多元角度去看事情,而非只看單一面向,這同時也是我們身為記者應該時刻注意的。看到團隊的成員即使面對質疑也堅持下去,感到很佩服,而這個議題真的需要讓更多人看見,期盼社會能夠消除偏見,給予更多善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