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護理耽誤的工藝家~謝麗華
謝麗華,1949年生,六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靠著做裁縫,獨力撫養五個孩子,母親整晚坐在縫紉機前埋頭工作的身影,深刻地烙印在她腦海。蘭陽女中畢業後,雖然心裡中意的是有新娘學校之稱的實踐家專,但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選擇就讀台北護專,確保畢業後能馬上就業。
一路走來,護理工作成就謝麗華的職涯,1995年自台北市立和平醫院護理主任職位退休,之後又擔任中國醫藥研究所培訓班主任七年的時間,2005年為陪伴有糖尿病的母親,和先生搬回宜蘭定居,也為自己的人生寫下新的一頁。
退休後的謝麗華終於能投入自己熱愛的手工藝創作,工藝魂爆發,先後跟沈東榮、羅世杰、齊中平老師學油畫,劉雲卿老師學撕畫,王錦秀老師學素描、壓克力畫,陳碧雲、梁懷坤老師學國畫,楊愛珠老師學拼布,藍榮賢老師學水彩,林興老師學粉彩畫,張則蘭老師學壓花,陳建華老師學蓪草花,以及陳惠美老師學纏花,後者2020年甫獲文化部認定為人間國寶的殊榮。
謝麗華興趣多樣,什麼都想學,但在跟陳惠美老師學纏花時,被陳老師要求不能學太多,必須專心一意在纏花,讓自己精益求精,謝麗華聽從老師的話,把其他的課程都放下。多年後回顧,她看著老師在不同階段的教法有在調整,明白老師一直在自我要求,老師持續進步,她也跟著進步,當初的訓勉是老師的一片苦心,希望她能做好纏花工藝的傳承。
2012年,蓪草花被列為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台灣蓪草產業始於1846年,蓪草並不是草,而是又名通脫木的灌木,髓心白色似保麗龍,旋削成薄片稱為蓪草紙,被用來作畫或造花材料。謝麗華向台灣蓪草學會發起人陳建華老師學習蓪草工藝,感受到它的美與價值,也決定投入傳承行列,積極推廣。
謝麗華認為手工藝有療癒作用,除了在宜蘭的樂活學苑、社區大學、農會、社區、圖書館等單位擔任手工藝老師,她也是蘭陽博物館、宜蘭酒廠及宜蘭縣觀光大使協進會的解說員,喜愛接觸人群,親和力爆表的她,不止是退而不休,更在退休之後用雙手打造出自己的美麗人生。
想瞭解更多蓪草的資訊,請參閱洪麗雯整理《台灣蓪草大事記》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