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式公園真的共融了嗎?
說到公園,講到遊樂設施,若你還停留在專屬「小朋友」的世界,那可就錯了,近年來政府推動,共融式遊樂場、全齡化公園,讓「玩」變成大家的權利,從孩童到成人,都屬於公園中的一份子,透過重新設計的遊樂設施,讓大家都能安全、無障礙的盡情享受遊戲的快樂。
座落於台北市中山區的建成公園,因為周遭先前多是打鐵店鋪,公園在重建後便加入了許多五金軸承與齒輪造型的設計。而這樣的的地方特色與共融的理念,是否能受到民眾的青睞,就讓我們來聽聽附近居民的想法。
孩童家長:「這裡設施比較大型,很多小朋友都過來玩,我覺得再多增加幾項遊樂設施讓小朋友玩得更開心。」
孩童家長:「我覺得還是缺了一點,就是互動式的東西太少了,就是可能家長可以帶著小孩一起玩的東西可以多一些。」
孩童家長:「比方這個溜滑梯,空有那個設施,他的距離太高了,小朋友不敢上去,就浪費那個設施。」
聽完家長的想法,要擺脫罐頭式的遊樂設施或許容易,但達到所謂的共融還是另外一項挑戰。開始廣納多方人士的建議,或許也是通往共融道路的開始。
附近居民表示:「我上下班都會經過這個公園,那如果沒有特別講的話,其實我不會發現它跟一般的公園有什麼不一樣,如果是共融式公園的話,其實我覺得需要更多的討論,在不同人士的需求上,才能達到滿足。」
不只公園,近幾年來「社會共創」與「可持續發展」一直是被全球社會所追求的目標,當全民開始關心鄰里、關心社會,是大家樂見的,但如何在這樣過程中學會傾聽、並更加同理,都還是漫漫長路,也期待這樣的社會氛圍,能創造出一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永續和諧的新秩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