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小的力量搭建「印台」的友好橋梁
【公民記者 陳宣穎 / 台中採訪報導】
身穿獨特的穆斯林罩袍、仔細地講解著捏麵作品。 這些穿著南洋服飾的捏麵人都是由來自印尼的Pindy Windy所捏製而成。幾年前在醫院當看護期間,她意外地接觸到了捏麵手藝,在老師的鼓勵下,她將印尼的民俗文化結合在捏麵作品上,希望讓台灣人能夠更了解印尼的文化,增進對彼此的認識 。
Pindy Windy:「我們在這邊生活,我們已經了解你們的生活狀況和文化是怎麼樣的,可是你們還不了解我們的文化是怎麼樣的,所以我用這個捏麵人結合印尼文化,讓台灣人了解我們的文化,讓我們兩個國家可以互相了解。」
根據勞動部勞動查詢網,至民國109年6月底,產業與社福移工人數已經達到了70萬人,而印尼以27萬人佔最大多數。在台灣我們也能看見關於東南亞文化的活動。而前幾年,在台北舉辦的一場活動結束後,有媒體報導了髒亂的現場和周邊民眾的反感,讓Pindy決定透過臉書,自發性地召集身邊的朋友一起打掃街道,扭轉印尼人的負面形象。
Pindy Windy:「因為在那個新聞播上去的話是印尼,印尼很大,但是活動時亂丟垃圾的只有一個兩個人,所以其他的印尼人就覺得我們也不是做不好的事情阿,可是為什麼我們沒有做不好的事情,他們卻一直說我們印尼人這樣子。所以我在Facebook上Po文,讓大家一起來撿垃圾,讓台灣人知道我們也很關心台灣,並不是做不好的事情。」
在這之後,Pindy辭去了看護的工作,以創業家和藝術家的身分留在她所熱愛的台灣,致力於舉辦許多印尼文化的活動,也時常受邀在各地展出她的捏麵作品。然而,舉辦這些活動對於身為移工的她來說並不容易,除了要克服租借場地和溝通的問題,起初,她也經常自掏腰包,只為了能夠透過自己小小的力量滿足移工朋友們對家鄉的思念。
Pindy Windy:「撿垃圾的時候,他們說想辦活動,想讓臺中跟臺北一樣熱鬧,所以我就願意出來辦,但是辦活動要錢,我們沒有錢,我撿垃圾也是我自己拿出來的錢。以前市政府說撿垃圾可以拿便當的錢,可是我沒有拿那個錢,因為撿垃圾是我自己的想法,不是政府要求我們做的。所以我自己拿出一點錢,買一些菜一起煮,大家一起煮、一起吃就很快樂了,然後有辦活動後,移工朋友們也想,印尼有獨立紀念日,要不要辦活動,然後我說好啊,我們想辦法來辦活動。」
現在的Pindy和朋友一起在台灣創業,製作許多印尼特色美食,除了讓印尼人能在異鄉吃到懷念的家鄉味,也讓台灣人能夠體驗到印尼文化,儘管能力有限,但Pindy透過捏麵手藝和環境維護,以誠摯的心拉近了台灣與印尼的距離,也讓更多人對移工的印象不再只是工廠和看護,而是擁有無限的可能。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