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氣候變遷下森林更矮、更年輕 恐引起生態浩劫!

2020/07/07 11:31
1,788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事實上,森林本身具有「自行療癒」的功能,天災之後是可以慢慢恢復以往光景。但是,人類的入侵和氣候變遷讓森林在完全回復之前,就被頻率更高、破壞性更強的天災侵襲,這也是為什麼年長樹木規模大幅縮減。

照片

森林是重要的碳儲存槽,樹木壽命變短將使氣候變遷惡化(圖: Pixabay/ karsten_madsen

文/李昱德

 一棵樹,要從幼苗長大至樹木,並開始能夠幫忙吸收碳,不僅需要經過很多年的時間,還得熬過洪水、土石流、害蟲侵襲等災害,真的很不容易。而最近,又因為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樹群可能會提前死亡,或是「長不高」!

 這是怎麼一回事?

 

高溫持續發威 樹木死亡率上升

 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和曼徹斯特城會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追蹤了800處熱帶森林,並針對24個國家、1萬種物種,做了超過200萬次的檢驗後發現,較高的溫度確實可能會刺激植物在生長季節的光合作用,但只要過了一個溫度臨界點,樹木可能會被「熱死」。

 以熱帶的森林做為例子,研究發現溫度如果達到攝氏32度以上,便會提升樹木死亡的機率。而樹群一旦死亡,就會釋出原本儲存的碳,讓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更高。逐漸升高的氣溫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對森林生態的改變帶來巨大影響,這點也被美國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證實。

 

天災阻礙「自行療癒」 高大老樹消失中

 還有近期的衛星照片和模擬顯示,森林裡較高大、年齡較長的樹木,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中,取而代之的是矮小又年輕的樹群。事實上,森林本身具有「自行療癒」的功能,天災之後是可以慢慢恢復以往光景。但是,人類的入侵和氣候變遷讓森林在完全回復之前,就被頻率更高、破壞性更強的天災侵襲,這也是為什麼年長樹木規模大幅縮減。

 有數據就顯示,這100多年來,全世界已經失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老樹林,歐洲與北美洲的樹木死亡率在過去40年內更是翻倍。如果狀況沒有改善,未來剩下的老樹林可能將全面被年輕森林所取代。

 Nate McDowell學者認為,一個森林要能維持健康且穩定的樹木數量,需要三個要素達成了平衡:新種子數量(Recruitment)、成長率(Growth)和死亡率(Mortality)。現在森林受到威脅,是因為新種子的數量和成長率在不同時間和地點都不一樣,但是死亡率卻是相同穩定,且不斷在上升。

照片

  除了人類,野火等自然災害也威脅到樹木的生存(圖:Wikimedia Commons/ Cameron Strandberg

 

不只是森林消失 樹齡年輕化也衝擊生態

 說了那麼多,到底樹木年輕化會為生態帶來哪些影響?其實相比下來,平均樹齡較長的森林具有更豐富的生態多樣性,也能儲存更多的碳。老樹如果提早死亡,新樹又來不及成長到足夠的高度,整個地貌將變成截然不同,原本棲息於當地的動植物會面臨遷移或死亡的結局。

 另外,除了高溫之外,研究也列出其他「慢性」殺死森林的因子,很多都與氣候變遷相關,包括旱災(發生頻率正在上升當中,除了可以直接殺死樹木,也可能引發病蟲害問題導致樹木變得脆弱)、森林野火(近幾年的頻率與強度增加許多,澳洲與巴西亞馬遜地區的野火就造成大量樹木死亡)與病蟲害(隨著氣候變暖,病蟲害的影響變得更大,每年因昆蟲而喪失的碳匯相當於500萬輛車的排碳量)等。

 由此看來,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已超出森林所能承受的程度。大家可要盡快帶自己的孩子到有高大樹木的地方走走,否則不遠將來,只剩下低矮的樹林供人觀賞了。 

【參考資料】

Pervasive shifts in forest dynamics in a changing world

Climate Change And Deforestation Mean Earth's Trees Are Younger And Shorter

Climate change, deforestation lead to younger, shorter trees

Tropical forests can handle the heat, up to a point

Forest trees are growing shorter and dying younger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