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港生:想要把香港的價值盡量留下來
香港反送中事件越演越烈,從元朗地鐵暴徒、香港理工大學的警民衝突,一直到最近《國安法》正式通過。海峽之隔的台灣民眾能夠透過各式媒體來了解香港的局勢變化,然而隔著媒體觀看,與香港人切身的體悟與感受又大不相同。
有鑑於此,記者於6月19日,邀請到來自香港的A同學,訪問他對於香港這一整年來的社會運動的看法與感受,同時也深入探討香港近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化,究竟有哪些長久以來深埋於結構之中的問題,成為刺激香港民眾走上街頭抗爭的引爆點?A同學分享他在香港實際參與社會運動的經驗,最後也提出他對於香港未來情勢的看法,以及台港關係的發展。
(圖為A同學透過媒體觀看有關於反送中事件相關新聞。)
A同學為了追求成為醫師的夢想,報考了香港與亞洲其他的醫學系,最後因緣際會來到台灣學醫,也因此看見了台港兩地的歷史、文化差異。相較於香港近年的紛擾,台灣有相對穩定民主的政權。他提及反送中法案時,認為這是香港民眾對於中國政府長期的不信任。舉例而言,香港人對於六四天安門事變、劉曉波入獄,以及中國人權律師事件,都有很深刻的感受,同時更害怕香港成為和中國一樣以高壓手段壓迫人民的地方。
一般台灣民眾對於香港社會運動的認知,都是從雨傘革命開始的。但是A同學指出,早在2003年,SARS疫情肆虐香港之後,當時的政府便提出《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條》,和現今的《國安法》類似,引起民眾的強烈反彈,甚至有五十萬民眾上街遊行抗議,最後才使政府撤回法案。此外,在中國政府嘗試推行國民教育,藉此灌輸共產黨思想文化時,也導致學生運動起身反抗,那時有名的學生領袖黃之鋒,如今仍活躍於香港政壇,持續為民主而奮鬥。由此可知,香港的社會運動並非近年才忽然興起,而是在一次又一次政府的打壓之中,越演越烈,才有今日的樣貌。
中國的許多政策對於香港的經濟與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像是開放中國自由行旅客,卻也導致香港的奶粉、衛生紙被搶購一空,甚至有商人刻意將原先的菜市場,改建成珠寶店、藥妝店,來滿足陸客的慾望,而罔顧香港人的民生需求。A同學無奈的笑說,他的母親也因此常常買不到所需的東西,令母親更加厭惡中國政權。
除了政治層面以外,中國政府也嘗試以不同面向逐漸同化香港人。像是在教育方面,政府大力推行國民教育,期望增加香港人對於中國的歸屬感,並且想要以普通話取代廣東話的教學,A同學為此也感到十分氣憤,認為這是對於語言以及文化嚴重地不尊重。此外, A同學也提及「中環天星碼頭拆除事件」,政府甚至想要用拆除古蹟的強硬手段,企圖抹去香港獨特的歷史和社會脈絡發展,卻反而讓香港民眾的文物保育意識抬頭,更加重視本土的文化與自我認同。
「因為我是香港人嘛,香港發生的事情就不可以不關心,對香港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歸屬感。」A同學即使在台求學,仍然在去年暑假回到香港參與反送中運動。在評估過後果與危險性之後,只要是時間和能力允許的,他都願意去為此出一份心力。雖然他認為自己沒有多大的勇氣,也只是一個想要安穩生活的平凡人,但是他仍然懷抱著對於香港的熱愛和期望,一次次挺身而出,走上街頭。除了社會運動之外,他也時時光顧黃店(在香港支持社會運動的店家),以及轉發分享新聞時事,即使一人之力微薄,他也盡力地在幫助香港。
(上圖為A同學參加的抗爭活動海報)
然而,在香港做這些事情都是需要承擔後果的。「在香港參加一些示威遊行的時候你去之前就要想清楚,之後要面臨什麼的風險,要去的時候,先查好第一條路線可不可以回家,如果不可以要怎麼去安全的地方」。甚至他曾緊張到把求救電話號碼和個人資料寫在手上,擔心自己被抓走之後,考量到有人可以藉此提供法律支援。這樣的生命經歷都是身為台灣人很難想像的,但是A同學即使害怕,卻也不因此而退縮。
反而在台灣參加支持香港的活動時,A同學的感受完全不同。「比較鼓舞的感覺,一般就是同溫層的人坐在一起,然後就互相支持這樣子。」但是文化的差異也讓他鬧出一些笑話。A同學提到,香港人參加示威遊行時,習慣寫下自己的訴求,手舉標語讓更多人看見。因此他在台灣參加活動之前,也認真準備好自己當天要舉的標語,到了現場才發現是音樂會的形式,讓他拿著標語有些尷尬。
對於A同學參與抗爭,冒著生命安危的風險,以及捲入政治鬥爭的後果,他的家人不免抱持著其他想法。其實A同學的成長背景特殊,父親的原生家庭在中國,年輕的時候孤身游到香港定居,因此對於中國仍有歸屬感,對於政治立場較為親中。但是母親長年受到中國政策的負面影響,因此相當反對中國勢力介入香港。A同學回想起,當他要出門去參加社會運動時,父親總是認為他是在叛逆國家,但同時也認為孩子已經長大了要給予自由,所以也沒有多加干涉。而母親雖然支持他的行動,但是也很擔心他的人身安全,會要求他再三查好路線確保可以平安回家。
台灣一般對於香港人的印象,總覺得他們較為注重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問題較為冷漠。在A同學的觀察下,確實有一部份的香港人是這樣,畢竟香港以金融產業作為經濟重心,勢必會造成如此的性格。這樣的情勢到近年卻有巨大的轉變,「經過雨傘運動之後,香港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想要擁有多一點的投票權,以及其他一些公民的權利。」A同學感受到香港社會變得更加開放,大家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是與老一輩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也會提出來討論。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香港的社會逐漸走向分化。在反送中事件裡,有些人選擇以勇武抗爭來表達訴求,也有些人轉而走向國際的遊說與外交,或是在經濟上抵制中資的企業。然而,A同學忿忿不平地說到,「有一部分的人,到現在這個時刻也是支持中國、支持香港政府的,可以看到香港的議會裡面,最會出賣香港人的都是香港人。」甚至,A同學也看見,香港社會中,依然有人自顧自的生活,照樣的去上班,然後照樣地去玩,去享受他們的人生。他嘆息道,「現在香港就是一個這樣的狀態。」
回到A同學在台灣的生活,他即使為了學業無法待在香港,但是仍然時時透過媒體來關注香港最新的消息。在香港的媒體中,立場新聞和香港電台都是他最常看的,而台灣的媒體他則推薦公視與報導者。他認為這幾家媒體的立場都較為中立,公信力強,不僅更新迅速,對照事情的脈絡發展也很清晰。反之,卻有些媒體的立場偏頗,甚至連底下留言的鄉民也很激進。當他看見「香港的人抗爭只是甚麼暴徒」、「給警察打是活該」這一類的留言,心底都會感到很不舒服。
(上圖為台灣人在連儂牆上寫給香港人的祝福與加油)
A同學也提到台港兩地的關係,他說「希望台灣不要討厭香港就好」。台灣總統最近有提出幫助香港的辦法,若是未來香港局勢惡化,可能會有更多香港人移民到台灣。但是A同學也十分擔心,根據他自身在台灣的經驗,台港的文化與生活習慣差異很大,因此希望未來雙方可以互相包容。
面對香港如此的局勢,A同學不諱言道,他對於未來的發展感到十分悲觀。「香港慢慢就會消失,或是變成中國的其中一個城市,就沒有他原本那個價值。」但是,話鋒一轉,他認為如今正是最關鍵的時間點,「現在抗爭的意義就是,
在臨死之前,也要努力的讓別人知道你的想法,不想要這樣就死去然後就沒有留下甚麼東西這樣。」他還是抱持著一點微小的希望,覺得現今的國際情勢還很難以下定論,或許香港哪天會成功也說不定。無論結果如何,他仍然會繼續努力,盡量把香港的價值留下來。
A同學以他自身的生命經驗,讓台灣人能夠更加貼近香港人的想法。相同的反送中事件,從不同的眼光,便會看見不一樣的故事。或許身為台灣人難以明白,香港抗爭底下複雜的結構與脈絡性的問題,更難以去想像,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才能起身去捍衛自己的家園,參加社會運動和政府抗爭。A同學的故事揭露了在一般媒體無法看見的香港樣貌,以及身為當事人的角度與感悟。
刊出日期: 2020.6.30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