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削減全球能源使用與碳排 北極熊生機來臨!

文字-A A +A

IEA預估,全球能源相關碳排放量會下降8%(將近26億噸),回到了10年前水準,這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降幅

 

2020年全球能源評論封面 (圖: IEA (2020) Global Energy Review

  今年爆發的COVID-19疫情,雖然讓全世界人們的活動受到限制,許多人被迫待在家裡,飛機航班也大減,跨國移動難上加難,生活上多少諸多不便,不過卻為地球和北極熊換來一點喘息的空間。

  國際能源署(IEA)4月發布的《2020年全球能源評論》(Global Energy Review 2020)報告,除了回顧去年的能源情況,也即時統計了今年第一季的能源監測數據,其就指出全球因為疫情關係,大幅減少能源與電力的使用,總體碳排放也跟著降低。

 

受到疫情影響 現況能源需求大跌

  進一步爬梳報告數據,單單第一季的全球能源需求就下降了3.8%,其中大部分發生在3月份,也就是當各國開始祭出「禁足令」的時候。如此長期影響下,4月份的能源需求甚至有可能會更少,從4月石油期貨竟出現了負油價,就可看出端倪。

  以煤炭需求來看,相較於去年第一季,也下降了近8%。出現如此降幅的原因大概包括疫情、便宜的天然氣、再生能源增長,以及今年冬天相對暖和一點。而石油的需求一樣受到重創,第一季下降近5%,主要因為交通運輸及航空業幾乎遭到「斷行」、「斷航」,像3月底,全球公路運輸活動比2019年平均少了一半!航空更慘,一口氣少了60%。

4月全球石油需求下跌近3成,油價低到1字頭,5月以後為預估值(圖: IEA (2020) Global Energy Review

  整體來說,根據截至4月中旬的每日數據分析,處於「完全封城」的國家每週能源需求平均下降25%,採取「部分封城」的國家則平均下降18%。值得一提的是,有好幾個國家在完全封鎖期間,總體電力需求下降,但再生能源於發電比例中大幅提升,也就是說,疫情期間各國優先使用再生能源來供電。

 

IEA預估:今年能源需求不增反減

  再來看到整年度全球能源需求,IEA預估將減少6%,是70年來降幅最大!而且與2008年金融危機相比,Covid-19對能源需求的影響多出7倍!而且不管是石油(降幅9%)、煤炭(降幅8%)、電力(降幅5%),還是天然氣,預計幾乎所有種類的能源,使用量都少得驚人。

今年能源需求預估將會大跌6%(圖: IEA (2020) Global Energy Review

  但是,低碳能源在今年的全球發電占比預測中,是被看好的。IEA估計這些林林種種的綠能,將貢獻40%的發電量,比煤炭還高出6%,而且去年的發電總和還超越了燃煤發電,終結煤炭長達半世紀以上的發電冠軍。今年疫情澆熄了煤炭需求,或許人類邁向低碳社會的永續列車慢慢導向正軌。

低碳能源發電總和從2019年起已經超越了燃煤發電 (圖: IEA (2020) Global Energy Review

全球初級能源需求預估將會大跌,僅有再生能源小幅成長(圖: IEA (2020) Global Energy Review

抑制碳排「報復性增加」 綠色振興很必要

 能源使用減少的後果,可能是全球經濟數字不好看,整體GDP將減6%。但不能否認,卻為氣候環境帶來極正面影響。像IEA預估,全球能源相關碳排放量會下降8%(將近26億噸),回到了10年前水準,這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降幅。

 當時,全球金融危機大約減少了4億噸的碳排,如今Covid-19帶來的減排是那時候的6倍,更是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有降幅總和的2倍!這對北極熊來說,應該是再好不過的消息了。

  不過,還得持續觀察的是,碳排放量會不會在疫情緩和之後「報復性增加」,反倒大於現有的下降幅度。這也是為什麼最近環境人士一直大聲疾呼「綠色振興」,讓國家重啟經濟投資時,應更著力於清潔及更具有彈性的能源基礎設施,而不是回到往常(back to normal),繼續排碳、用電,讓北極熊難以生存。

【參考資料】

IEA, Global Energy Review 2020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75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疫情削減全球能源使用與碳排 北極熊生機來臨!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3,023篇報導,共13,198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3,023篇報導

13,198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