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快樂天堂 還是悲慘世界?

2020/04/23 00:37
3,040次瀏覽 ・ 8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5
檢舉

動物的存在目的?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1986年這首由滾石創作的歌曲《快樂天堂》,為了慶祝台北動物園,從圓山遷址到木柵,希望能夠給動物們更好的生活環境。今日的動物園,不只是校外教學的好去處,幾乎在人人心中已成為快樂天堂。然而,被觀賞的動物們,也跟我們一樣快樂嗎?你覺得動物園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呢?

 

動物園參觀民眾:「動物園,教學、觀光、休閒,都可以,很好 。」

 

動物園參觀民眾:「我覺得比較偏教育,因為平常看不到這些動物,不會接觸這些動物就可以去認識牠們的習性 。」

 

動物園參觀民眾:「可能就讓一些小朋友知道說有什麼樣的動物,有教學的作用。又是放假,可以走一走、運動一下的好地方。」

 

動物園參觀民眾:「把動物關起來是不是到底,合不合乎人道,這個角度來看,的確是不該把動物關起來,但是為了人類知識往下延續,對於世界地球上的生物多種瞭解,所以沒有辦法,只好犧牲這一些少數的動物。」

 

動物園參觀民眾:「有的關起來真的滿可憐的,但是我覺得動物園存在目的,也是要教育一下,下一代知道有什麼東西,要不你也不可能接觸到那麼多動物。」

 

動物園的功能與發展

 

「世界動物園保育策略(WZCS)」定義,動物園是指「任何圈養或管理一種或多種野生動物之處,其目的為展示或研究之用,並在一年內至少有部份時間讓民眾參觀。」動物園的功能是什麼?發展至今,動物園的管理與展示方式又有什麼樣的轉變呢?資深保育員陳朝輝三十年來照顧過雲豹、石虎等各種野生動物,已經對牠們的習性瞭若指掌,也有了深厚的感情,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想法吧!

 

台北市立動物園台灣動物區保育員 陳朝輝:「當然動物園有它的功能,就是除了展示教育的功能外,再來就是因為要保育,這些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因為在野外的那個生活環境對牠們來講,已經不適合了,因為有現在的,一些陸陸續續的開發案,就直接影響到牠們野外的棲息地,再加上一些人為的破壞,所以牠們在野外的生存環境,就岌岌可危。

 

像歐亞水獺在臺灣已經就是因為河流、一些溪流都被破壞了,再加上早期還有那個皮草獵人的獵捕,所以臺灣就很少,78年以後就沒有野外發現的紀錄。

 

早期的動物管理模式跟現在是不一樣的,在之前是動物在78年,動物保育法開始實施之後,就一開始有很多,就是你去跟農委會那邊就是登記,保育類的動物你還可以飼養,之後的話,就民間就不能再飼養保育類的動物了。

 

所以那頭幾年80幾年的時候,78年以後那幾年動物園就收容了很多的保育類動物,都是民間棄養的,因為他家的紅毛猩猩之類的,石虎之類的,都很多。來到動物園之後就不太適合再野放了,因為通常來到我們動物園就是(受傷)比較嚴重。」

 

誰的快樂天堂?

 

從二十世紀開始,人們對動物權利的關注度愈來愈高,除了取消動物表演外,動物也能從封閉的鐵籠裡被解放出來,到這些較為開放的環境裡生活,但這些野生動物終究還是在人類建構的狹小世界中。動物園有教育、保育、研究、展示與休息娛樂等功能,但它是否並非以動物為主要考量,而是以遊客為中心,蒐集、展示或主打一些「明星動物」,進而吸引更多觀光客來訪呢?

 

台北市立動物園台灣動物區保育員 陳朝輝:「活動範圍是有受限,但是我們會讓一些環境豐富化,或是說可以增加一點行為豐富化,要模仿牠們在野外的棲息地,他們會去捕魚來吃的過程。」

 

關懷生命協會動保扎根教育小組召集人 萬宸禎:「我就看到牠們都縮在那個岩石,可是被觀看的地方,就是牠們沒有躲避的地方,可是動物都會當被任何的動物、或是任何的人直視的時候,牠們都會很緊張,因為不知道,那些看牠們的動物或是人,對牠要做什麼,所以牠們第一個反應就是逃,或者是躲避起來。

 

或者是說,像我們正常狀態的時候,如果在一個動物福利的觀點是說,他們要提供一個,牠能夠決定牠自己在這個,被圈養的環境裡面的一個很有限的自由,當動物園說,他的這些環境是經過很多的設計時候,那我看到時候,但他還是以遊客看到動物為優先考量,那個觀點是在教育民眾什麼?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

 

動物福利與保育

 

面對野生動物失去自由,看著牠們被柵欄圈養、關起來,可能會感到無奈,無法直接影響這個長久以來的情況,但我們也許能釋出人類的善意,透過一些方法促成改變,讓處於弱勢的動物們能獲得幫助,還給牠們一個更舒服自在的生活環境。

 

關懷生命協會動保扎根教育小組召集人 萬宸禎:「很重要的是,要讓更多人們去知道說,不管去到任何的一個圈養動物的環境的一個地方,不管是動物園或是農場,或是任何的私人的動物園,可能的話,可能對於基本的動物福利的評估,去觀察者這個動物的情況、個體的情況、環境的情況,是不是對這個動物是好的,人類開始有對於動物福利的這個評估的時候,我才會觀察動物的個體的狀況跟動物行為的評估的時候,還有這個環境評估的時候,我才會清楚的看到,原來這個動物在這個環境是不快樂的,或是生病的,牠的精神的問題上面,是產生極大的緊迫跟壓迫的。」

 

台北市立動物園台灣動物區保育員 陳朝輝:「這幾年都一直都在辦一些推廣教育的工作、工作坊、環境教育,都有在推廣,所以現在的民眾的觀念,保育觀念很有了。

 

目前來講臺灣的野外是真的不適合牠們生活,沒有一條乾淨的溪流可以讓牠們生存下去,所以因為一些溪流的這些溯溪的活動,都會影響到牠們野外的棲息地,所以就在園內做域外的保育,等有機會的時候牠們就可以再出去。」

 

生命平等 和平共存

 

也許下次逛動物園的時候,除了興奮地把動物的模樣拍下來外,也能捐款認養野生動物,或者為動物發聲,表達你認為可以改善的地方,為保育工作盡一份心力。萬物皆有靈,動物和人一樣,會笑、會哭,也有感情,所以我們應該將心比心,因為每個珍貴的生命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關懷生命協會動保扎根教育小組召集人 萬宸禎:「(動物)不會少於說人類的內在價值,現在很多的研究都提到很多的動物,牠們其實都有道德心,很多的動物也有利牠、互惠,有關懷,牠們也會哀悼,所以如果從動物權利的觀點來看,如果人類為了自己要看動物而把動物圈養起來的話,那我覺得在這個,只是在人類的道德上面是沒有做到的。」

 

台北市立動物園台灣動物區保育員 陳朝輝:「當然動物也是很單純的,都會把牠的一些行為、表情,都會表現出來,有時候牠心情好或心情不好,或者是剛睡醒、愛理不理,有時候愛理不理的樣子,每隻都有每隻的個性,相處久了就知道了。」

 

我們為什麼需要動物園?或者說,我們真的需要動物園嗎?無論是對動物權利、動物福利或是保育上,我們都該持續思考,人類如何與其他物種和平共存。期望有朝一日,我們能在生存條件上達到平衡,一起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地球上。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