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產業節能大趨勢(下):數位化時代來臨

2020/02/05 14:36
3,86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在法律方面,必須確保數據和網際網絡的安全性,藉此增強能源用戶對數位技術的信任,接著再透過數位基礎設施、市場機制及激勵措施的建立,確保所有利害關係人公平使用這些科技,讓能源市場越來越重視數位服務。當然,產業內部也一定要有相對應的人才培育,才有辦法駕馭這些新技術。

                    
文/葉乃箏(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上一篇透過分析國際能源總署(IEA)《能源效率2019》(Energy Efficiency 2019)報告,讓讀者一窺帶動產業能效改善的政策工具,接下來要介紹的是本篇報告的另一個亮點:如何用數位化科技達到節能。
 
新科技誕生 帶來新興節能潛力
    IEA估計,數位化、網絡和服務器的耗電量約達每年4,600億度,相當於2018年全球電力需求的2%,其中最惡名昭彰的例子是,比特幣(Bitcoin)挖礦所產生的高耗能。不過,報告同時也強調數位化確實為各部門帶來顯著節電效果,因此,究竟這些新科技是造就節能還是耗能,先別那麼快蓋棺定論。
 

    以建築部門來看,IEA預估從現在到2040年,數位化的應用大概可以少消耗10%的總能源使用量,而累計的節能量將可達到234 EJ(相當於超過全球一年一半以上的最終能源需求量),十分可觀。而在運輸部門裡,若採取適當的政策,到了2050年,數位化將可幫助減少運輸中超過50%的碳排。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數位化的幫助在於生產、消費這些數據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不僅能夠提升生產和營運過程中30%的能源效率,還能降低營運成本。另一方面,從一個有趣的角度來看,數位化和能效改善甚至還能成為互助兄弟,前者有辦法快速且準確地協助評估能效,而後者能效的提升也讓數位技術更廣泛被應用,就像企業廣泛採納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間接促成更多數位技術在管理中的使用,而透過這些科技,耗能設備及製程有機會被揪出來整治。
 
1 產業: 數位科技的潛在效率
數位科技
應用
效率
人工智慧運算
預測工業設備的運行操作,並在製程受到干擾之前提醒工廠操作員注意潛在的故障。
在能源密集的產業應用領域可達到10%的節能效率。
智慧能源管理
傳統工業能源管理系統(例如ISO 50001)和數位科技軟體的搭配運用。
透過產業科技和流程的改善可達到10-30%的節能效率。
資料內容翻譯自Schneider Electric (personal communication); General Electric (personal communication); IBM (2019), Cognitive Manufacturing: An Overview of Four Applications that are Transforming Manufacturing Today; IEA (2018) Energy Efficiency 2017                                                                 
防治用電量暴增 數位化也需要一套治理
    儘管數位科技有助於節能,已有些跡象可循,但不能不注意數位化時代的來臨,也蘊藏著不少挑戰和危機,尤其是在產業部門裡,會有資訊安全、系統整合、缺乏相關投資報酬率分析等問題,將會阻礙數位化的推行。
 
    因此,IEA這次同步整合了消費者,產品製造商,服務提供商和公用事業等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意見,提出數位能效就緒架構(Readiness for Digital Energy Efficiency),確保這些新科技也能被有效治理。
 
數位能效就緒架構的政策原則  圖:譯自IEA 2019 Energy Efficiency Report
   簡單來說,這八大面向也延續了上一篇所提及的能效多元治理精神,也就是從法規、市場、能力培育和資訊公開等不同層面下手,合力畫出一個更完整的治理架構。在法律方面,必須確保數據和網際網絡的安全性,藉此增強能源用戶對數位技術的信任,接著再透過數位基礎設施、市場機制及激勵措施的建立,確保所有利害關係人公平使用這些科技,讓能源市場越來越重視數位服務。當然,產業內部也一定要有相對應的人才培育,才有辦法駕馭這些新技術。
     
 而去年6月,為了讓全球的能效治理更完善,IEA另外成立全球能源效率緊急行動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for Urgent Action on Energy Efficiency),匯集各國領導人、部長、企業和全球思想領袖,一起思索如何加速能效改善,相關建議將於今年提出,想必值得臺灣借鏡參考,值得期待一下。
 

【參考資料】

能源技術服務業資訊網. Retrieved 27 December 2019, from
Energy Efficiency 2019-Analysis-IEA. (2019). Retrieved 20 December 2019, from https://www.iea.org/reports/energy-efficiency-2019
GeSI. Retrieved 20 December 2019, from https://gesi.org/
Heede, R. (2014). Tracing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to fossil fuel and cement producers, 1854–2010. Climatic Change, 122(1-2), 229-241.
Support Countries’ Energy Efficiency Efforts through the Three Percent Club – EE Global Alliance. Retrieved 27 December 2019, from https://eeglobalalliance.org/three-percent-            club
 【延伸閱讀】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台北市內湖區陽光街256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