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北投社53期:「陪伴孩子學會溫柔與堅強」

2009/11/26 15:00
2,21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兩天豪雨、一片哀鴻,莫拉克颱風帶給南台灣的重創,留給台灣人的悲痛,是初見那龐大鬆散的雲團時,所未能逆料的。看著那些山崩橋斷、路毀村滅的畫面,忍不住對大自然的力量心生敬畏;看著那些痛失親人、浩劫餘生的面容,很難不為災民們的哀慟同感悲戚。八月八日至今,有些孩子因目睹災難場景而惶惶不安,有些孩子隨著父母賑災,從而體認到「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重要。但也有不少孩子日日觀看災變鏡頭,以致於麻木了同理的能力;尤有甚者,本該是熱血澎湃的青年,竟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拿別人的苦難做為玩笑的對象。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重要的生命課題必須學習,有些會隨著成長的歷程自然出現,如對生死的體認等;有些則會受到環境事件的刺激而產生,如對天災人禍的擔憂等。無論是生命中必然浮現的課題,或者是因特定環境事件而產生的課題,當孩子心中產生了不解或者是疑惑,成人們就有責任陪伴孩子去面對、引導孩子去思考,幫助孩子建立安全導航生命的智慧、跨越阻撓生命成長的柵欄,豐富孩子內在的生命力。

      災後重建千頭萬緒,有些工作更需要投入專業的知識與能力,才能獲得有效的解決,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在這樣的時刻仍然可以善盡教養之責,幫助孩子從災難中獲得成長的力量,學會堅強地面對無可避免的災難,溫柔地散發對他人的關愛。至於如何幫助孩子解除焦慮與不安,建立正向積極的態度,適齡教養是首要的原則。

作者:楊俐容

      兩天豪雨、一片哀鴻,莫拉克颱風帶給南台灣的重創,留給台灣人的悲痛,是初見那龐大鬆散的雲團時,所未能逆料的。看著那些山崩橋斷、路毀村滅的畫面,忍不住對大自然的力量心生敬畏;看著那些痛失親人、浩劫餘生的面容,很難不為災民們的哀慟同感悲戚。八月八日至今,有些孩子因目睹災難場景而惶惶不安,有些孩子隨著父母賑災,從而體認到「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重要。但也有不少孩子日日觀看災變鏡頭,以致於麻木了同理的能力;尤有甚者,本該是熱血澎湃的青年,竟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拿別人的苦難做為玩笑的對象。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重要的生命課題必須學習,有些會隨著成長的歷程自然出現,如對生死的體認等;有些則會受到環境事件的刺激而產生,如對天災人禍的擔憂等。無論是生命中必然浮現的課題,或者是因特定環境事件而產生的課題,當孩子心中產生了不解或者是疑惑,成人們就有責任陪伴孩子去面對、引導孩子去思考,幫助孩子建立安全導航生命的智慧、跨越阻撓生命成長的柵欄,豐富孩子內在的生命力。
     

      災後重建千頭萬緒,有些工作更需要投入專業的知識與能力,才能獲得有效的解決,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在這樣的時刻仍然可以善盡教養之責,幫助孩子從災難中獲得成長的力量,學會堅強地面對無可避免的災難,溫柔地散發對他人的關愛。至於如何幫助孩子解除焦慮與不安,建立正向積極的態度,適齡教養是首要的原則。

1. 0~6歲的嬰幼兒:

提供孩子安心的依靠
      曾經在媒體報導中,看到一位經歷災變的孩子,跟在母親身旁乖巧勇敢,卻在母親昏厥的那一刻,無可抑制地嚎啕大哭起來,令人為之鼻酸。也曾看到小寶寶在母親的擁抱安撫下,露出如往常般的純真笑容。

      安全並不等同於安心,對較小的孩子來說,由於對事情的瞭解以及情緒的承受力都還未臻成熟,太強烈的負面情緒容易引發恐慌與焦慮,而熟悉的照顧者或其他長輩則是孩子安心的泉源。因此,對於處在受災狀況的孩子,大人在適度安頓自己的身心之後,一定要記得關照孩子的感受;特別是頓失依靠的孩子,如果能由比較熟識的親朋好友,暫時填補孩子情感依靠上的空缺,對孩子將有很大的幫助。
至於非災區的孩子,如果因為看到災難的畫面而對死亡或分離產生恐懼,父母雖然無法提供「災難絕對不會發生我們身上」這樣的安全保障,但卻可以用「無論發生什麼事,爸爸(媽媽)一定會盡力保護你」的話語,來安撫孩子的心靈。

維持孩子生活的步調
      描述納粹迫害猶太人的電影「美麗人生」裡,被關進集中營的父親為了讓孩子保有著童年的快樂與天真,不要在小小年紀即感受戰爭的可怕,和孩子玩起假扮的遊戲,使兒子以為集中營裡的種種的一切都只是一場遊戲。日本的防災研究也指出,維持日常生活的步調,保有部分的生活樂趣,能夠提供災民面對困境的力量,因此孩子的玩具、女性的化妝品,甚至美化空間的花瓶,都被列入災後所需支援物資的清單中。
一段床邊故事、一個絨毛玩偶,或者有人帶著做一點遊戲,可以帶給受災孩子安慰;無論是捐出物資、親赴災區提供服務,這些需求都可以做為參考。

2. 6~12歲的兒童
 

培養孩子的同理能力
      對別人的苦難感同身受的機制是人性本善的明證,也是道德行為的基礎,目睹他人受苦而難過落淚,是多數人非常本能的反應。然而,過多的災難畫面究竟會令孩子對他人更加憐憫,或者是反而麻木不仁;不斷重複的影像究竟只是滿足了孩子的好奇,或者能讓孩子更能接受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創傷,仍無定論。

      建議父母多觀察孩子的反應,並適度地選擇、節制孩子對媒體資訊的接觸。陪伴孩子閱聽經過沈澱整理,能撼動人心的影像記錄,是培養孩子同理能力的好方法,但如果孩子對於媒體資訊已經開始表現出無聊、漫不經心,甚至只想看刺激的畫面時,父母務必要和孩子進行討論,幫助孩子釐清道德觀念,提供正確的訊息教導孩子分辨真實與虛擬的差異。
 

支持孩子的善行義舉
      這個年齡是良知發展的重要階段,無論是孩子自發性的善行義舉,或者是跟著父母捐款賑災,都要給予支持,表達肯定鼓勵。能夠為改善他人生活盡一份心力的孩子,內在就會產生有能力、有希望的感受,並從中獲得安定的力量。

3. 12~18歲的青少年
 

鼓勵孩子進行價值澄清
      青春期是建立道德思想與價值體系的關鍵時刻,除了鼓勵青少年發揮自己的力量,採取某些行動,為災後重建工作盡一份心力之外,持續和青少年討論災難所帶來的價值問題,也是父母的責任之一。
天災教導我們學會謙卑,懂得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人禍則讓我們深刻體會,品格操守仍是人類社會的核心價值。當災難來臨時,更能彰顯出道德與價值的重要,青少年如果能多思考這類的問題,未來我們的社會才可能擁有懷抱「民胞物與」胸懷的中堅世代。

      以身作則,堅強的面對災難,永遠是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滋養。「房子倒了、人沒倒;精神在、力量在、希望也在!」,災民自製海報上的這些字句,是最好的榜樣,願所有的父母,都能陪伴孩子學會溫柔與堅強。(轉載自8月27日國語日報EQ大補帖)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